读《故乡》有感400字?
《故乡》选自鲁迅的著名小说集《呐喊》,以鲁迅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实中所见故乡的巨大变化为基本内容,描写了旧时代中国农民的生活遭际与精神上的痛苦,抒写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的隔膜的深沉忧虑,同时也影射出当时社会的黑暗、残酷与冷漠无情。
小说一开篇,“我”在严寒的冬天回故乡,却发现故乡已变成了萧瑟的荒村,毫无生气,与心中二十年来日日想念的样子已截然不同。作者心中此时早已被悲凉所占据,儿时的美好记忆变成了现在的一片荒凉,这些都是帝国主义势力,封建势力践踏下的缩影。可见,当时的社会形势很黑暗,旧中国的农村都处在强大势力的压迫之下,不荒凉又能怎样呢?
而“我”回乡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接母亲和侄子宏儿,还为和一个人道别——闰土。闰土是“我”从小一起玩的好友,虽然那时“我”是少爷,他是帮工,但我们还是有着纯真的友谊。少时的闰土可爱单纯,活泼多知,天真无邪,头脑中还没有等级观念,我俩总能一起开心地捕鸟、刺碴,玩得不亦乐乎。
我们长大后,昔日的朋友还可以保持以往的交情,但鲁迅和闰土间却有了一层隔膜,就是严重的等级观念。闰土与迅哥儿见面时,开口第一句就是“老爷”,态度十分恭敬谦卑,生怕有一点儿冒犯。鲁迅这时感到十分难过,少年时代的纯真友谊已被森严的等级观念所取代,从中也看出闰土遭受了许多精神压迫和痛苦。另一方面,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已经判若两人,面部及肢体上的岁月痕迹明显与他的岁数不相符,反映出闰土的操劳与艰辛,寒酸的穿着及儿子水生脖子上没了银圈,表现出了他生活穷苦窘迫,艰难不堪。这些都深刻体现了旧社会的黑暗和现实的残酷,生活在那种背景下的农民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经济条件的困窘加上等级森严的压迫,使人变得麻木不仁,无奈之下,只能选择顺应那种昏庸的制度与观念。
而侄子宏儿与水生俨然就是“我”和闰土少时的缩影。他们两人都还小,依旧是一样的纯真可爱,无忧无虑地在一起开心地玩,他们都不知道等到他们长大了,依然还要上演一出迅哥儿与闰土的悲剧。这就是当时背景下的人性的悲哀,原本纯真的情感,终究还是要在封建制度的观念下,被打破成无数的碎片,再也拼接不起来。
小说中另一个妙处是对杨二嫂的刻画,她是旧社会小市民的一个代表人物,在她身上所表现出的尖酸、刻薄、势利、庸俗、贪小便宜、自私自利、无事生非,向阔绰的人家要东西,套近乎,没有得手就造谣……这些都是那个时代大多数小市民的真实写照。鲁迅先生生动地比喻其为圆规真是恰到好处,不过这背后,依然反映的是封建统治的艰辛生活毒害了人们的心灵世界。
结尾处作者表达出自己的心声,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憧憬: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饱含哲理,告诉我们:希望就好比地上的路,如果你不去想像,不去奋斗、追求,为之努力,那么有希望也是徒劳。但如果我们勇于梦想,向希望前进、奔跑,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就能活出一个精彩的人生。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