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大事先做小事的名言
一、要做大事先做小事的名言
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 —— 列宁

1、勿以善小而不为,无以恶小而为之。——刘备教子
2、不会做小事的人,也做不出大事来。——罗蒙诺索夫
3、宁可作小事,不可不做事。——俄罗斯
4、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可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的事,就是为此。——鲁迅
5、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6、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海尔公司董事长 张瑞敏
7、一切伟大的教子真理,一切神秘的天才秘密,都蕴含在那每天最平凡的小事之中,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我的孩子不是天才》
二、细节决定一切的名言
细节决定一切的名言
1、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
2、考虑到细节、注重细节的人,不仅认真对待工作,将小事做细,而且注重在做事的细节中找到机会,从而使自己走向成功之路。
3、细节承载着社会的文明。
4、一心渴望成功、追求成功,成功却了无踪影;甘于平淡,认真做好每一个细节,成功却不期而至。
5、成功者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绝对不会轻率疏忽。
6、并非我有多高的的水平,而是你们很多常规的活没做到位。
7、大事皆由小事累积而成,没有小事的积累,也难成大事。
8、细节决定成败。
9、有条理、有秩序的人,即使才能平庸,他的事业也往往有相当的成就。
10、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的:想法是好的,但却没有人愿意和能够把每一件小事做透。
11、没有条理、做事没有秩序的人,无论做哪一种事业都没有功效可言。
12、任何事情,只有做到100%才是合格,99分都是不合格。
13、什么是不简单?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平凡?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
14、关注细节,成就大事。
15、细节总是容易为人所忽视,所以往往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状态,因而也最能表现一个人的修养。
16、我们的成功表明,我们的竞争者的管理层对下层的介入未能坚持下去,他们缺乏对细节的深层关注。
17、世界上到处都是散漫粗心的人,只有那善始善终者是供不应求的。
18、不放过任何细节。
19、机会往往隐藏在细节之中。
20、使人疲惫不堪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子。
21、奥秘全在细微处。
22、细节源于态度,细节体现素质。
23、要想比别人更优秀,只有在每一件小事上比功夫。
24、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透。
25、个不注意小事情的人,永远不会成就大事业。
26、永远向竞争对手学习,学习每一个先进的“细节”。
27、一个不经意的细节,往往能够反映出一个人深层次的修养。
三、关于细节的名言,名人事例,一定要精简,求求大家帮个忙!
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汪中求
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张瑞敏
在中国,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把小事做细的人很少;我们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决不缺少各类管理规章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我们必须改变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毛病,提倡注重细节、把小事做细。——卢瑞华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老子
致广大而尽精微——《中庸》
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戴维?帕卡德(惠普创始人)
成大业若烹小鲜,做大事必重细节。
成功是一种习惯。
细节是一种创造 ,细节是一种功力,细节表现修养,细节体现艺术,细节隐藏机会 ,细节凝结效率 ,细节产生效益,细节是一种征兆。
要想比别人更优秀,只有在每一件小事上比功夫。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难以成江河。
1%的错误会带来100%的失败。
每一条跑道上都挤满了参赛选手,每一个行业都挤满了竞争对手。
细节体现艺术,也只有细节的表现力最强。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一个不经意的细节,往往能够反映出一个人深层次的修养。
永远向竞争对手学习,学习每一个先进的“细节”
竞争优势归根结底是管理的优势,而管理的优势则是通过细节来体现出来的。
做事不贪大,做人不计小。
1、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徽赏识,连司马徽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诸葛亮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鸣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2、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先生开始很恼怒,但不久还是被诸葛亮的好学精神所感动,对他更关心,更器重,对他的教育也就更毫无保留了。而诸葛亮也就更勤奋了。通过诸葛亮自己的努力,他终于成为了一个上知天文,下识地理的一带饱学之人
勤奋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无数与勤奋有关的事例历来为人们称道,车胤“萤入疏囊”是勤奋;孙康“雪映窗纱”是勤奋;匡衡“凿壁偷学”是勤奋;苏秦“悬梁刺股”是勤奋;祖逖“闻鸡起舞”也是勤奋,勤奋使他们最终都成就了一番伟业。
战国时的苏秦,夜以继日地读书,实在太累了,就用锥子刺腿来使头脑清醒; 汉代的孙敬,为了防止读书时瞌睡,便用一根绳子把自己的头发系在房梁上,只要一打磕睡就会被扯醒。这就是历史上“刺股悬梁”的故事。
晋朝的车胤、孙康、匡衡,家里都很穷,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夏天的晚上,车胤用纱布做成一个小口袋,捉一些萤火虫装进去,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光亮看书;孙康在严寒的冬夜坐在雪地里,利用白雪的反光苦读;匡衡在墙上凿了个小洞,“偷”邻居家的一点灯光读书。成语“囊萤映雪”和“凿壁偷光”所讲的就是这几个故事。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自幼苦练书法。他每次写完字,都到自家门前的池塘里洗毛笔,时间长了,一池清水变成了一池墨水。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池塘称为“墨池”。王羲之通过勤学苦练,终于成为著名的书法家,被人们称为“书圣”。
孔子一生勤奋学习,到子晚年,他特别喜欢易经。易经是很难读懂的,学起来很吃力,可孔子不怕吃苦,反复诵读,一直到弄懂为止。因为孔子所处的时代,还没有发明纸张,书是用竹简或木简写成的,既笨又重。把许多竹简用皮条编穿在一起,便成为了一册书。由于孔子刻苦学习,勤展书简,次数太多了,竟使皮条断了三次。后来,人们便创造出了“韦编三绝”这句成语,以传诵孔子勤奋好学的精神。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