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故事读后感 600字
一、二十四孝故事读后感 600字
《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图》的文章,给我印象十分深刻,颇有感受。
文章讲的是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古有为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为父母治病献五脏的,极少有为父母去杀人的。为了节约粮食,就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一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
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尝粪忧心”则让人恶心。
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
二、诵读国学经典读后感100字
关于“孝”,自古很多理解和认识。《论语》为政篇中有很多章节,我就其中俩节与大家分享: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之难就在于孝敬父母的时候的脸色一定要和颜悦色。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来孝敬父母。
就老夫子上面的俩段话,提到了敬、和颜悦色等,加上我自己对生活的一些小结,我简单的把对父母长辈的“孝”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赡养。满足其生活需要,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第二层,我敬我爱。要发自内心深处的,真正做到尊敬和大爱。第三层,人敬人爱。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成就,使其在社会上受尊敬,有句话叫做“父凭子贵”。
第一层次,赡养。在现今这个时代,只要我们做一份稳定的工作,很容易做到,这也是最基本的事情。现状是,我们很多人把这作为一个道德衡量的标准,是严重不够的。
第二层次,我敬我爱。有句话“久病床前无孝子”,现实生活中的“久病床前有孝子”也大有人在。这是一个社会人、中国人都要做到的事!没有什么好商榷的!只要我们能认识到,一定就可以做到。坚持对内心的绝对真诚,我们就会有大智大勇。有句话说的好,“家是讲情感的地方,不是讲道理的地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层次,人敬人爱。说难也容易,只要我们努力工作,积极进取,做出成绩,我们一定会脱颖而出。认真做事,做有价值的事,必定会得到同事、朋友、周围人和社会的认可与尊重!
三、国学与美德 读后感600字
暑假来临,我给自己拟定了一个暑期计划,其中有一项就是利用假期这段难得的空闲
时间,学习国学经典。随着时间的堆积,我和儿子一起,学会背诵三字经,我还阅读了更多
的国学经典。都说书本可以武装一个人,我觉得,学习了国学经典之后,整个人仿佛背春风
春雨清润了一番,真是如沐春风啊!
我国的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随着时间的积淀,留给我们的是何等厚
重何等多元的经典啊!
说起《国学与美德》,我以前上小学时没有学过,只是常常听人说,也不懂得什么意思。当了教师以后,在网上看到《国学与美德》,出于好奇,
打开来看了看,读了读,觉得好读好背好记,不知不觉中迷恋上了读《国学与美德》,这一千多
字,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含了教育、历史、天文、地物、伦理和道德,以及一
些传说,广泛深动而又言简赅。句句精辟,句句简练,句句哲理,再细心领会琢磨。才感到
《国学与美德》确实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的瑰宝
,
是中华民族的美德铸造而成的。它承载着我国传
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记载着千千万万个尊师爱友、孝顺父母等令人敬佩的故事。涵盖了古代
国学精华,
是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每个中国人的遗产。
我为了实现和孩子共同成长进步的目标,
潜心研读吟诵《国学与美德》,并开始教孩子理解朗读《国学与美德》,以培养孩子的品德、礼貌、
文化素养。
读《国学与美德》,和孩子一起读《国学与美德》,我觉得具有现实意义或有针对性。《国学与美德》虽然短小,读来却意义重大。词明理晰,淹贯三才,出入经史,人情事理融贯其中。令
我感受最深的要数“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这几句。短短十二个字却蕴含着
深刻的做人道理,里面还包含着一个小故事呢。孔融四岁时,邻居家送来一筐梨。孩子们都
争先恐后地一拥而上取大梨,只有孔融不慌不忙取小梨。父亲见了,便问他为何不取大梨,
他答道:“哥哥们比我大应取大梨。而弟弟比我小,我应把大梨让给他。”„„孔融那敬兄
爱弟的思想多么宝贵,
多么感人!
读后,
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孔融四岁能让梨,让我明白了敬爱兄弟是每个人都应做到的事情。而读《国学与美德》的受益者
又何止我一人?它丰富的思想内涵也影响着我们身边的许多人。
《国学与美德》在结尾时提出了
一个重要问题,
就是给子孙后代留下什么遗产。
作者的态度是
“人遗子,
金满籝
(读赢音)
;
我教子,唯一经。“他说世上许多人为子孙,留下许多金银财富给后代,教育子女,唯有一
册经书而已。”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我很赞同这个观点。我读对中国传统
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加深了,而最大的收获是对学生进行中国经典文化的教育可以陶冶情
操,提高修养,弘扬正气,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国学与美德》真是我们人生路上的良师诤友,生活中的向导啊!它简直是一个法术高明的
魔法师,给予我们启导,让我们发生极大的转变。师生们,就让我们认真研读《国学与美德》,
共同分享阅读的快乐,感悟做人的道理,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吧!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