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故事(500)字
一、孔子故事(500)字
孔子的故事:

1:孔子误会了颜回
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2丧家之犬
一次孔子到了郑国与弟子走散,孔子呆在城墙东门旁发呆,郑国有人对子贡说:“东门边有个人,他的前额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部像子产,不过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看他劳累的样子就像一条“丧家之狗”。子贡把这段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孔子。孔子很坦然地笑着说:“把我的外表说成这样,实在是夸过头了。不过说我像条无家可归的狗,确实是这样!确实是这样啊!”
3知其不可而为之
《论语•宪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意思是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
“明知不可而为之”, 这段故事虽无孔子,这对孔子的概括真是入木三分,深刻得很。显然,这个守城门的人并不是一个等闲之辈,而是一个修养很高却隐身于市朝的大隐士。
二、孔子的故事400-500字
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大。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
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
易,而且你做十二个小时的工作,它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他肯定有九十岁了。
那个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事实上,只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你这不是存心败坏我
吗!我是一个老人,让我死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用手工作是好的。一个人会保持谦卑。”
孔子回到他的门徒那里。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
孔子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论点好象是正确的。”
三、写孔子诚实谦虚的孔子的作文400字,急!!!!!!!!!!!!!!!
朋友,这片文章应该可以帮到你。请给个采纳!
孔子教我如何做人
孔子,是老师的杰出代表,是“万世师表”是被我们所崇敬的“至圣先生”是我国古代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我们从小学开始就学习孔子的一些名言名句,通过学习这些言论,我明白了很多深刻的道理。
上小学时,我当上了值日生小组长,可是我从来不做值日,只是吩咐组员去干,自己却在教室内玩耍。就在我学习了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名言之后,我理解到了,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随便的施加在别人的身上,就像扫地一样,自己不愿意干的,难道别人就愿意做吗?之后我就开始自己觉得带头做值日。
还有一次,我们在上自习课,数学老师来教师说:“给大家出几道题,看看大家会还是不会。”说着,试卷就到了个人的手中了,我一看题目简直是太简单了,我的心中不免的窃喜,不费吹灰之力就全部做完了。待到老师公布答案时,一看,跟我做的一模一样!老师说:“做对的请举手。”我想了一想反正是没有事,就不举了吧。老师又说:“这些人下午去参加数学竞赛。”啊!我一听就后悔了,为什么不举手呢?让我吃了一个大亏。从这件事上我明白了一孔子的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的。如果不诚实,就会吃大亏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还有一次,我和几个同学在探讨一个问题,见几个小孩子走过来在我们的旁边看,其中一个说:“这个问题我会。”我们听罢,连忙问他,他就问题的解题过程和答案详细地给我们讲解一下,我们都恍然大悟,不要小看了别人,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必定有一个是我们的老师的。要时刻保持着一种谦虚好学的态度,好学,好问,必能成大器。孔子让我明白了:做人要有一颗宽容之心,要有事实求是的态度,要有谦虚好学的品质。
孔子,你是我最崇敬的人。
四、有关【话说孔子】的作文要求【800字左右】的讨论文
一天,孔子对他的学生曾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心领神会,说是啊:“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孔子宣扬复周礼,教导他的爱徒颜回:“克已复礼谓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子贡问他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实行的吗?孔子又强调:“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见夫子的复周礼,乃在于人伦关系的相互体谅,以建造一种和谐互动的社会关系,从而避免社会的混乱,礼乐崩坏,王道不兴。孔子从生活的细微处着眼,看到的是与之相应的整个社会的兴衰。孔子的思想,回答了天下大道的治理方法,也回答了个人于世的生活方法。一个人,在学习、工作、生活、事业上的态度、立场、方法都一一做了具体的说明。忠恕而已,便是尽力之所能的付出,并以宽容的心态,体贴他人的过错。没有比这回答的更具体的了。
学生问:是以德报怨吗?子曰:“以直报怨。”对于别人的怨恨和过错,应该有自己的态度。西方圣经上说:以德报怨。别人打了你一左耳光,你便把右脸迎上去让他再打一耳光。孔子的态度不一样。对于别人的所作所为,我能表示理解以至宽恕,但我并不一味迎合。而是以客观的态度待之。这与西方的原罪思想,以求赎罪的思想大不相同。孔子更超然,更轻松,面对之轻松一笑,还指点一下你的过错。孔子在武城闻管弦之声,莞尔笑道:“割鸡焉用牛刀?”他的弟子子游马上出来反问老师了:老师你不是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吗?孔子只好承认错误:“戏之耳”。夫子本就是这样一个处世幽默而轻松的人。
周游列国,四处碰壁。夫子也发过牢骚:“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又感慨以前的学生多不在跟前了。颜回死了,夫子悲痛万分,大声恸哭:“天丧予,天丧予。”又叹道:“吾不复梦见周公矣。”历史与孔子幽默地开了一个大玩笑。孔子抱在身上的周礼是再也不可能实现了。不放过一丝希望的孔子,也早已察觉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孔子对于他想复周礼、兴王道的理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四处周游,不可不谓忠矣。然而孔子会恕他那个时代吗?
孔子带着一丝无奈,用一种自嘲的口气说:回家吧,我要著书立说,以传承周代的文化了。于是删诗书,订礼乐,著春秋。调皮的学生问他:夫子不是要从政吗?夫子说:孝悌等道德品质为为政根本,我这也难道不是在从政吗?夫子调皮而幽默地回答,实则源于他内心的自信。周的文化,在他手里,他又怎会垂头丧气呢?既使在万分险恶的畏于匡之时,夫子依旧坦然处之。自信地说:要是上天不让周文化灭亡,他们又能把我怎样呢?危急之时子路回来了,孔子带着几分玩笑的意味对他说:我以为你已经死了哩。子路也无不幽默的答道:老师你还没死,我怎敢先死呢?夫子带着他的学生,传承着先进的文化,终日与朝气蓬勃的年青人相处,精神状态能不好吗?而且还收学费,一人一具干肉。还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日子应该还是比较滋润的。
教学久了也是很烦闷的。夫子也与学生聊聊天。一者放松放松,二者也借机考察考察一下学生的才智。便问起学生们的志向。果然,学生们都侃侃而谈,又是治国又是主持礼仪。夫子在笑,这些都不过是枝末而不是根本啊。便问一旁的曾点。曾点正在拂琴,他停下来不紧不慢地说:我和他们的不一样。夫子说没关系,只不过是私下里谈谈各自的志向而已。曾点说:在暮春之初,春服既成之时,与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带上几个童子,浴于沂,登在高台上吹吹春风,然后一起唱着歌儿回来。那才过瘾哩。夫子感叹道:“吾与点也。”这与夫子的忠恕之道又有什么关系呢?夫子由礼而生出了社会秩序,人伦关系;而此又归纳了其本的方法,即忠恕之道。而在这儿却又要跑出去郊游,放松放松。难道仅仅果真是夫子感到累了吗?其实享受生活的乐趣,体味人生的快乐,才是夫子的最终目的。
夫子一生四处碰壁,不为所用。甚至于为了实现理想,不避嫌疑去见南子。夫子以忠恕之心,善待他人。心中始终是平和的。他没有成为剑拨弩张的愤愤斗士,始终温温尔雅。但他的力量,他的思想,跨越了千年时空。这是他的忠恕之心使然。在他的生活之中,申申如也,夭夭如也。随和待人,更使他能与人平和相处,广交朋友。思想与他截然不同的老子,归隐的贤者,也都能和他相处。
孔子在一身中,用他的忠恕之道,体味到了人生的乐趣,也创造了他的千古事业。现实生活中,我们能有多少人以宽容的心胸广纳朋友,去体味生活的快乐。而能用忠恕之道,以实现个人乃至社会理想的人,又有几个呢?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