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故事 > 正文内容

十八勇士的故事150字以上?

2024-01-13 02:01:22励志故事1

1938年5月,战略要地徐州被日军占领之后,整个战局发生了剧烈变化,日军长驱直入。

十八勇士的故事150字以上?

1938年6月5日,开封沦陷。日军沿陇海路西犯,妄图攻下郑州之后南下武汉,占领华中,窃据中原。

蒋介石几十万大军闻风而逃,并于6月19日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以水代兵,企图阻止日军前进。

中共河南省委根据党中央指示,决定将工作重点由一般的抗日救亡运动转变为武装斗争,并在西华组建抗日部队。

中共豫东特委书记沈东平同志,积极动员党员骨干及各种训练班的学员,并带动青年农民参加抗日部队。沈东平对各界人士发出了呼喊:“同胞们,为了抗日,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抗日救国,人人有责,我们中国人坚决不当亡国奴。”一时间,热血青年奔走相告,踊跃报名参军。他们很快组建了“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

1938年7月20日,沈东平按照省委部署,带领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东进,进入睢县境内,在潮庄消灭勾结日军的土匪武装董尉庭部300余人,首战告捷,士气大振。

战后,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驻扎在平岗北,此地距日本人据守的睢县河堤岭仅6公里。

7月27日下午,当地群众提供消息说:“驻守睢县的日军少将赖谷启带领步兵33旅团100多人,要经马路口到河堤岭据点换防,运送弹药和给养。”

赖谷启率日军占领睢县后,为保证侵占区内交通无阻,在沿路各大集镇派兵驻守,并不断换防。位于柘城、睢县公路旁的河堤岭,自然成为赖谷启支队设防的首选之地。

沈东平决定抓住这个机会,在敌必经之路马路口设下埋伏,消灭这股日军,夺取敌人的辎重。当时,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武器装备很差,但战士们一听要打日本鬼子,战斗情绪高昂,决心要打好这一仗,为死难的同胞雪恨。

7月28日拂晓,沈东平亲自率领王华山的三中队和手枪二队到马路口村,在村北边公路两侧的高粱地埋伏起来。

上午9时,日军拉着两门炮,扛着4挺机枪,压着大马车,自北向南,缓缓而来。待敌人进入伏击圈,沈东平一声令下,机枪、步枪、手榴弹一齐向日军压去,当即有十几名日军应声倒下。

遭受突如其来的打击,日军一时晕头转向,乱成一团。趁敌人混乱之际,战士们勇猛跃出青纱帐,与敌短兵相接。

狡猾的日军很快从惊慌中清醒过来后,立即组织兵分两路:一部分兵力向我军进行反扑,另一部分兵力为抢占有利地形,则向马路口村里迂回。

沈东平命令三中队留在村外继续阻击剩下的日军,自己带领手枪二队17名战士冲进村里,并抢占了村里的制高点——一座楼房,和同来抢占制高点的日军对峙着。这座楼房乃黄开进家的堂楼,两层,共6间,传统的豫东老式砖木土结构,厚厚的墙壁。堂楼除两个坚固的木门外,还有4个小窗户分列两旁。在当时来说,是个天然的小堡垒。堂楼坐北朝南,西边是一个大水坑,后边是大街,东边、南边都是穷苦人家的低矮宅院,日军难以接近。沈东平指挥战士居高临下,猛烈射击,楼前、坑旁躺下十余具敌尸。

就在此时,枪声惊动了驻守河堤岭的日军,增援的日军兵分两路赶来。其中,一路把三中队隔在村外,一路扑进村子包围了楼房。沈东平等18名勇士占据的堂楼腹背受敌,战况急速恶化。

王华山的三中队从村外冲锋,向沈东平靠拢,因日军机枪封锁,未能如愿,被迫撤退。

此时,驻平岗的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大队得悉沈东平被围,迅速赶来增援,亦中途被日军阻击,反复冲杀不能向马路口靠近。沈东平沉着应战,17名战士临危不惧,他们浴血奋战,打退了日军的一次又一次进攻,共毙伤日军30多人。日军气急败坏,把炮弹、子弹雨点般向楼房倾泻。沈东平指挥两次突围未果。

7月28日下午,睢县、柘城的日军乘汽车赶来增援,村外的自卫军大队被迫退到村边的高粱地里。日偏西头,日军对沈东平所占据的楼房久攻不下,残忍地释放燃烧弹,把沈东平据守的楼房连同100多间民房烧着,楼房顿时变成一片火海,沈东平和17名勇士全部壮烈牺牲。日军撤走后,自卫军官兵奔进村子,眼前的一切触目惊心:楼房继续在燃烧,沈东平等烈士的遗体横躺在楼房内、楼道口、小院里,见此情景,无不悲痛欲绝。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lzsty.com/zlgs/78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