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故事 > 正文内容

三位数学家的励志故事 三位数学家的励志故事有哪些

2023-07-20 10:58:50励志故事1

数学家的励志故事?

三位数学家的励志故事 三位数学家的励志故事有哪些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 华罗庚上完初中一年级后,因家境贫困而失学了,只好替父母站柜台,但他仍然坚持自学数学。

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他的《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论文,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发现,邀请他来清华大学;华罗庚被聘为大学教师,这在清华大学的历史上是破天荒的事情。华罗庚也为青年树立了自学成才的光辉榜样,他是一位自学成才、没有大学毕业文凭的数学家。他说:“不怕困难,刻苦学习,是我学好数学最主要的经验”,“所谓天才就是靠坚持不断的努力。” 华罗庚还是一位数学教育家,他培养了像王元、陈景润、陆启铿、杨乐、张广厚等一大批卓越数学家。为了培养青年一代,他为中学生编写了一些课外读物。

数学家励志故事?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 华罗庚上完初中一年级后,因家境贫困而失学了,只好替父母站柜台,但他仍然坚持自学数学。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他的《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论文,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发现,邀请他来清华大学;华罗庚被聘为大学教师,这在清华大学的历史上是破天荒的事情。华罗庚也为青年树立了自学成才的光辉榜样,他是一位自学成才、没有大学毕业文凭的数学家。他说:“不怕困难,刻苦学习,是我学好数学最主要的经验”,“所谓天才就是靠坚持不断的努力。”

华罗庚还是一位数学教育家,他培养了像王元、陈景润、陆启铿、杨乐、张广厚等一大批卓越数学家。为了培养青年一代,他为中学生编写了一些课外读物。

求数学家的励志故事?

蜗居于6平方米小屋的数学家陈景润,借着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攻克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1978年,徐迟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发表,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

  陈景润的先进事迹和奋斗精神,激励着一代代青年发愤图强,勇攀科学高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他被授予“改革先锋”荣誉称号。

  1933年5月,陈景润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他从小是个瘦弱、内向的孩子,演算数学题占去了他大部分的时间,旁人觉得枯燥无味的代数方程式让他充满幸福感。1953年,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由于他对数论中一系列问题的出色研究,受到老一辈数学家华罗庚的重视,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

  “哥德巴赫猜想”这一200多年悬而未决的世界级数学难题,被誉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是陈景润一生为之呕心沥血、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一个关于他忘我钻研数学问题的故事广为流传:陈景润走路边想边走,有一次他碰到路旁的大树上,连忙道歉,可是并没有反应,他仔细一看,才知道自己碰的是一棵白杨树。

 1973年,陈景润发表了“1+2”详细证明,在国际数学界引起轰动,被公认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是筛法理论的光辉顶点。有数学家给他写信:“你移动了群山。”他的研究成果,国际数学界称之为“陈氏定理”,至今仍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陈景润后来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华罗庚数学奖等。尽管享有很高的声誉,但他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真正高峰还没有攀上去,还要继续努力。”

  1996年3月,在患帕金森氏综合征10多年之后,由于突发性肺炎并发症造成病情加重,陈景润终因呼吸循环衰竭逝世,终年63岁。

著名数学家的励志故事?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 华罗庚上完初中一年级后,因家境贫困而失学了,只好替父母站柜台,但他仍然坚持自学数学。

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他的《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论文,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发现,邀请他来清华大学;华罗庚被聘为大学教师,这在清华大学的历史上是破天荒的事情。华罗庚也为青年树立了自学成才的光辉榜样,他是一位自学成才、没有大学毕业文凭的数学家。他说:“不怕困难,刻苦学习,是我学好数学最主要的经验”,“所谓天才就是靠坚持不断的努力。” 华罗庚还是一位数学教育家,他培养了像王元、陈景润、陆启铿、杨乐、张广厚等一大批卓越数学家。为了培养青年一代,他为中学生编写了一些课外读物。

关于大数学家的励志故事?

1.华罗庚身残志坚。

2.华罗庚19岁那年,染上伤寒病,足足病了半年,从此左腿残疾,走路要左腿先画一个大园圈,右腿再迈一小步。他顽强地与命运抗争,誓言“我要用健全的大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他很早起床点煤油灯看书,夏天在蚊子嗡嗡叫的小店里学习,冬天把砚台放在脚炉上、一边磨墨一边做习题,逢年过节不串门、埋头苦读。他努力自学,几年后开始向杂志社投稿,终于在1930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

3.华罗庚认为:天才由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

数学家的励志故事50字?

你的问题很模糊,

数学家的励志故事

指的是写给数学家的励志故事,还是以数学家为主题的大众励志故事?还是指写给有意图成为数学家的人的励志故事?

而且五十字能励什么志呢。五十字连事情都讲不清楚。数学上最讨厌的就是你这种不精确的描述了。

三位数学家的故事?

众所周知,想要在数学方面有所成就是很难的一件事情,普通人接触到的数学知识只是一些常识性的数学基础内容,而要想涉及到真正高深的数学领域就必须拥有超高的智力与数学天赋。

在人类发展进程中,任何社会进步背后都有数学这门学科的影子,而一些顶级数学家更是将数学的发展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当时有些研究成果,甚至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在相关数学领域都是无比超前的。今天笔者就给大家介绍几位顶级数学家。

欧拉是一名瑞士数学家,我们在大学课本上经常能学到许多以欧拉名字命名的公式和定理。欧拉在数学方面的天赋让人赞叹不已,1696年,欧拉老师伯努利曾经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向其他数学家发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挑战,这个问题就是变分法问题的鼻祖,但没想到这个问题直到提出半年后仍然没有人能够解决。

最后牛顿看到这个问题后,花费一晚上的时间才将之解决并发表在刊物上。而这个问题和其他一些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法成为变分法的起源,而欧拉找到了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变分法的基本方程,这就是后来著名的欧拉方程,可以说是欧拉将微积分发扬光大的。

欧拉对于数学的热情世人皆知,即使在失明的情况下也在孜孜不倦的追求数学真理。实际上,欧拉的感情生活也十分丰富,一生中结过两次婚,并育有13个孩子,但最终存活下来的却只有5个。

据说在欧拉工作时,往往需要照看孩子,因此在孩子擦嘴的纸巾上和围布上都写满了欧拉研究数学的公式,有时甚至在孩子的背上就演算起了数学问题,真可谓是一个十足的工作狂。

第二个顶尖数学家则是黎曼。提起黎曼猜想相信读者们都有所耳闻,这个猜想是由正是由这位德国的数学家提出,是令无数数学家为之痴狂的天才猜想。

据说,黎曼当选为柏林科学院院士时提交了一篇论文,这篇论文中就蕴含着这个著名的猜想。这篇论文中有些研究成果更是在数学史上占有极大的地位。但谁能想到这篇论文中的许多证明过程都极为简略,而正是由于这些简略的证明过程,让后世数学家们花费了无数时间和精力才得以补充完整,有些过程甚至直到今天都没有得到合理的证明。

黎曼在数学分析和微分几何方面做出的贡献可谓是相当重大,他开创的黎曼几何甚至为后来广义相对论的发表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不幸的是,1866年,黎曼在去意大利养病的途中去世,这位数学大师的陨落成为数学史上的一大遗憾。

最后笔者要讲的则是一位华裔数学家,他的名字叫做陶哲轩。陶哲轩1975年出生于澳大利亚,早年就被其父母发现在数学方面具有极高的天赋。7岁时就开始自学微积分,21岁获得大学博士学位,24岁时被聘为大学教授,甚至在后来获得了菲尔兹奖。

菲尔兹奖可以说是数学界的最高奖项,堪称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他在组合论以及偏微分方程等重要等数学领域都有着重要的研究成果。而他在应用数学领域也获得了一些成就,比如着力于研究数字压缩成像技术,而这项技术更是被评为年度十大突破性技术。

目前数学领域已经高度分化,因此想要掌握所有数学领域的知识是不可能的,陶哲轩却是个例外,他在数学多个领域都有着比较深入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数学高深领域的知识对于普通人来讲晦涩难懂,但对于那些真正热爱数学,能够静下心来在数学领域深耕的顶级数学家来讲,这正是他们一直以来孜孜不倦所追求的。

三位数学家的故事20字?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死于进攻西西里岛的罗马敌兵之手(死前他还在主:“不要弄坏我的圆”.)后,人们为纪念他便在其墓碑上刻上球内切于圆柱的图形,以纪念他发现球的体积和表面积均为其外切圆柱体积和表面积的三分之二.

2.伽罗华生于离巴黎不远的一个小城镇,父亲是学校校长,还当过多年市长.家庭的影响使伽罗华一向勇往直前,无所畏惧.1823年,12岁的伽罗华离开双亲到巴黎求学,他不满足呆板的课堂灌输,自己去找最难的数学原著研究,一些老师也给他很大帮助.老师们对他的评价是“只宜在数学的尖端领域里工作”.

3.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年出生在意大利半岛南端西西里岛的叙拉古.父亲是位数学家兼天文学家.阿基米德从小有良好的家庭教养,11岁就被送到当时希腊文化中心的亚历山大城去学习.在这座号称"智慧之都"的名城里,阿基米德博阅群书,汲取了许多的知识,并且做了欧几里得学生埃拉托塞和卡农的门生,钻研《几何原本》.

4.

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精力,把圆周率算到小数后35位,后人称之为鲁 道夫数,他死后别人便把这个数刻到他的墓碑上.瑞士数学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对螺线(被誉为生命之线)有研究,他死之后,墓碑上 就刻着一条对数螺线,同时碑文上还写着:“我虽然改变了,但却和原来一样”.这是一句既刻划螺线性质又象征他对数学热爱的双关语

5.20世纪最杰出的数学家之一的冯·诺依曼.众所周知,1946年发明的电子计算机,大大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大促进了社会生活的进步.鉴于冯·诺依曼在发明电子计算机中所起到关键性作用,他被西方人誉为"计算机之父".1911年一1921年,冯·诺依曼在布达佩斯的卢瑟伦中学读书期间,就崭露头角而深受老师的器重.在费克特老师的个别指导下并合作发表了第一篇数学论文,此时冯·诺依曼还不到18岁.

6.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秦汉以前,人们以"径一周三"做为圆周率,这就是"古率".后来发现古率误差太大,圆周率应是"圆径一而周三有余",不过究竟余多少,意见不一.直到三国时期,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圆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圆周长.刘徽计算到圆内接96边形,求得π=3.14,并指出,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确.

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求出π在7.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得出了π分数形式的近似值,取为约率 ,取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数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内最接近π值的分数.祖冲之究竟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一结果,现在无从考查.若设想他按刘徽的"割圆术"方法去求的话,就要计算到圆内接16,384边形,这需要化费多少时间和付出多么巨大的劳动啊!

由此可见他在治学上的顽强毅力和聪敏才智是令人钦佩的.祖冲之计算得出的密率,外国数学家获得同样结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有些外国数学史家建议把π=叫做"祖率".

数学家的故事祖冲之?

祖冲之(429-500)的祖父名叫祖昌,在宋朝做了一个管理朝廷建筑的长官。祖冲之长在这样的家庭里,从小就读了不少书,人家都称赞他是个博学的青年。他特别爱好研究数学,也喜欢研究天文历法,经常观测太阳和星球运行的情况,并且做了详细记录。

宋孝武帝听到他的名气,派他到一个专门研究学术的官署“华林学省”工作。他对做官并没有兴趣,但是在那里,可以更加专心研究数学、天文了。

我国历代都有研究天文的官,并且根据研究天文的结果来制定历法。到了宋朝的时候,历法已经有很大进步,但是祖冲之认为还不够精确。他根据他长期观察的结果,创制出一部新的历法,叫做“大明历”(“大明”是宋孝武帝的年号)。这种历法测定的每一回归年(也就是两年冬至点之间的时间)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只有五十秒;测定月亮环行一周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不到一秒,可见它的精确程度了。

公元462年,祖冲之请求宋孝武帝颁布新历,孝武帝召集大臣商议。那时候,有一个皇帝宠幸的大臣戴法兴出来反对,认为祖冲之擅自改变古历,是离经叛道的行为。祖冲之当场用他研究的数据回驳了戴法兴。戴法兴依仗皇帝宠幸他,蛮横地说:“历法是古人制定的,后代的人不应该改动。”祖冲之一点也不害怕。他严肃地说:“你如果有事实根据,就只管拿出来辩论。不要拿空话吓唬人嘛。”宋孝武帝想帮助戴法兴,找了一些懂得历法的人跟祖冲之辩论,也一个个被祖冲之驳倒了。但是宋孝武帝还是不肯颁布新历。直到祖冲之死了十年之后,他创制的大明历才得到推行。

尽管当时社会十分动乱不安,但是祖冲之还是孜孜不倦地研究科学。他更大的成就是在数学方面。他曾经对古代数学着作《九章算术》作了注释,又编写一本《缀术》。他的最杰出贡献是求得相当精确的圆周率。经过长期的艰苦研究,他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七位数字以上的科学家。

祖冲之在科学发明上是个多面手,他造过一种指南车,随便车子怎样转弯,车上的铜人总是指着南方;他又造过“千里船”,在新亭江(在今南京市西南)上试航过,一天可以航行一百多里。他还利用水力转动石磨,舂米碾谷子,叫做“水碓磨”。

祖冲之晚年的时候,掌握宋朝禁卫军的萧道成灭了宋朝。

数学家朱自清的故事?

朱自清卖皮衣买书

1920年,是朱自清在大学最后一年。一次,他到琉璃厂去逛书店,见到一部新版的《韦伯斯特大字典》,定价要14元。这钱对这部大书说来虽不算太贵,可对一个念书的学生却实在不是个小数目。自己手头没这么多钱,可书又实在舍不得,思来想去,就自己的一件皮大氅还值点钱了。

这件大氅,是父亲在朱自清结婚时为他做的,水獭领,紫貂皮。大氅虽是布面,样式有点土气,领子还是用两副“马蹄袖”拼凑起来,可毕竟是皮衣,在制作的时候,父亲还很费了些心力。可当时实在舍不得那本大字典,又想到将来准能将大氅赎出,便在踌躇许久后,毅然将它拿到了当铺。

当铺在学校后门,转身就到。朱自清并没有过多考虑。因为想到将来赎回,便以书价作当价:14块。大氅当然不止这个价,所以当铺柜上的人一点不为难,即刻付款。拿上钱,朱自清马上去把那本《韦伯斯特大字典》抱了回来。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lzsty.com/zlgs/35684.html

标签: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