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故事 > 正文内容

励志成语故事和道理 励志成语故事和道理简短

2023-07-03 21:34:11励志故事1

成语故事道理?

纸上谈兵

励志成语故事和道理 励志成语故事和道理简短

赵奢是赵国名将,为赵国屡建战功。可是赵奢的儿子赵括却不像父亲。赵括从小的确读了不少兵书,谈起用兵之道那简直是滔滔不绝,连他父亲都不如他。于是,赵括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是了不起的军事家,他狂妄地认为自己在军事上已经是天下无敌了。然而赵奢却不这么认为,他不但从未赞扬过儿子的夸夸其谈,反而却常常担忧地说:“日后赵国不让赵括带兵便罢,如果让他带兵打仗,那么断送赵国前程的将必是赵括无疑。”

  过了几年,赵奢死去了。

  这一年,秦国对赵国大举进攻,赵国派了年龄很大的将军廉颇率军迎敌。开始,赵军连连失利。在这样的情况下,廉颇改变战略方针,他下令让军队坚守城池,以逸待劳,不要主动出击,保存实力把住阵地从而拖垮秦军。结果真的,秦军由于远道而来,经不住廉颇的拖延,粮草渐渐接不上,快要支撑不下去了,秦军十分恐慌。于是秦军也施展汁谋,派人悄悄潜入赵国散布流言说:“秦军谁都不怕,就怕赵括担任大将。”

  赵王正在为廉颇在军事上毫无进展而闷闷不乐,听到外面流传的那些说法,便撤掉廉颇,要派赵括为大将来统帅军队。赵括的母亲记住丈夫生前的嘱咐,再三向赵王说明情况,极力劝告赵王收回决定,可是赵王哪里听得进去,他真的任命了赵括担任大将来取代廉颇。

  赵括一到前线,便开始胡乱指挥起来。他完全改变了廉颇的策略,大量撤换将官,一时间弄得人心惶惶军心涣散。

  秦军得知赵军这些情况,自然正中下怀。一天深夜,秦军派一支队伍偷袭赵营,刚一交战,便佯装败走。同时,秦军又派兵乘机切断了赵军的粮道。

  赵括不知实情,还以为秦军真的是败逃。他得意地想,取胜即在眼前,这正是表现自己的时候。于是他命令部队紧紧追击。结果,赵军追了一段后即被秦军伏兵将追兵拦腰截断,使赵军首尾不能相顾。然后,秦军一齐杀出,将赵军各个击破,团团围住。

  赵军被秦军围困40多天,粮食早已吃光又没有接应,一时间军心大乱。赵括一筹莫展,满肚子的兵法也不知如何施展。眼看守下去也是活活饿死,便率军仓皇突围。可是怎敌秦军四面掩杀,哪里突得出去。结果赵括被乱箭射死,40万赵军也全军覆没。从此以后赵国就一蹶不振。

  赵括并无真才实学,而赵王还对他委以重任,结果招致惨痛失败。看来,教条主义的危害是不可轻视的。

抱薪救火成语故事和道理?

“抱薪救火”讲述的道理:解决问题要用恰当的方法,如果不采用有效的办法,往往会有相反的效果。

释义: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反而使灾祸扩大。

近义词:火上浇油、饮鸩止渴、雪上加霜。

反义词:雪中送炭、釜底抽薪。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

典籍:

1、西汉·司马迁《史记·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2、《战国策·魏策》:以地事秦,譬如抱薪而救火也,薪不尽而火不止。

3、《文子·精诚》:夫水浊者鱼,政苛者民乱,上多欲即下多诈,上烦扰即下不定,上多求即下交争,不治其本而救之于末,无以异于凿渠而止水,抱薪而救火。

成语故事的主要内容和道理?

成语故事主要内容和寓意自相矛盾:主要内容古时候,有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我的盾稳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又举起自己的矛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有个围观的人问他: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答复不上来了。寓意说话、写文章,假设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关系中,竟有两种相反的说法,前后互相抵触,那就会矛盾百出,像楚国商人一样经不住驳同。寓意言行不一致,前后不对头。

滥竽充数主要内容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宣王也喜欢听吹竽。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寓意滥竽充数的故事告诉人们:那些弄虚作假的人虽能蒙混一时,但是无法蒙混一世,他们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挖苦了混入内行,冒充有本领而无真才实学的人。

画龙点睛主要内容南北朝时,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一天,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这四条龙张牙舞爪,形像逼真,但奇怪的是都没有眼睛。游客看了,觉得缺少神韵,很是可惜,就请张僧繇把龙的眼睛补上去。张僧繇推辞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游客不信,都以为张僧繇在吓唬人。在大家的一再要求下,张僧繇只好提起笔来,轻轻一点。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游客们惊叹不已,无不佩服张僧繇神奇的点睛之笔。寓意比喻在关键地方简明扼要地点明要旨;使内容生动传神。也比喻在整体中突出重点。

成语故事意思及道理?

揠苗助长的故事: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揠苗滋长的意思是:全部事情都有它的次序,假如一心只想早点达成就损坏它的序次,到头来不单不可以提前达成,反而一事无成。

       揠苗助长告诉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要稳扎稳打,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如果急于求成,反而会坏事,因为客观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违背规律的要求会受到规律的惩罚的道理。

成语故事守株待兔的道理?

“守株待兔”这个成语源于《庄子·外物》中的故事。据说,有个农夫在砍树时,突然发现一只野兔被自己的砍树斧头砍死了,并因此得到了丰厚的收益。自此以后,他便每天守着那颗树,希望又能重蹈此功。然而,不出几天,他便被别的农夫嘲笑,说他“守株待兔”,过于幼稚和不切实际。这个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演绎而来的。这个成语所传达的道理是:不要寄希望于奇迹的出现,更不能只凭运气,等待好事从天降。相反,要珍惜好的机遇,抓住它们,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如果总是停留在过去过于依赖于偶然,那么沉迷于守株待兔的人将会在竞争中落后。所以,我们应该抱着机遇站在福利的前面,安排好策略和计划,不断积攒实力,以求更好的未来。

中国成语故事的道理?

铁杵磨针

【典故】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道理: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成语故事懂得的道理?

成语故事让咱们懂得了干事不能只看外表,要看清内在才干抵达出其不意

战争成语故事以及道理?

一鼓作气在战斗中一鼓时作战气势最我盛,二鼓过后气势就有所衰落打到第三鼓时军士的士气就衰竭了,所以作战要一鼓作气,拿下敌人

塞翁失马成语故事及道理?

塞翁失马,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西汉·刘安等《淮南子·人间训》。

原文: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这则成语意谓边塞一老翁丢了一匹马(塞翁:住在边界险要之处的老头儿),过了些日子,这匹马竟然带着一匹好马回来了;比喻虽然暂时遭受损失,却也许因此得到好处,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为好事。其结构为主谓式,可作单句中的宾语和复句中的分句,用于安慰语。

励志的成语故事歌词?

凿壁偷光,勤学苦读,闻鸡起舞,奋发作为。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lzsty.com/zlgs/28986.html

标签: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