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故事 > 正文内容

渑池之会的故事简介(150~200字)

2025-04-22 05:53:25励志故事1

一、渑池之会的故事简介(150~200字)

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谈。赵王害怕上当,又不敢不去。蔺相如为了祖国荣誉,不怕牺牲,决定亲自陪同赵王前往渑池。在宴会上,他与秦国君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赵王被迫鼓瑟的情况下,他为了使赵国取得对等的地位,据理力争,使秦王不得不击缶。后来,泰国群臣向赵国要十五座城,蔺相如寸步不让,提出用秦国的国都咸阳作为交换条件,使秦王理屈词穷,毫无所得。蔺相如机智地保护了赵王的安全并且不被羞辱。

渑池之会的故事简介(150~200字)

二、渑池之会缩写200字

赵王答应和秦王渑池会见,并让蔺相如随行,廉颇做好抵御准备,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蔺相如逼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去。也表明了廉颇的勇敢也是找过胜利的保证。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被封为上卿。

三、渑池相会和完璧归赵的故事简介

完璧归赵

楚国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宝玉,为赵惠文王所得,秦昭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赵惠文王召见蔺相如,蔺相如表示愿带和氏璧去秦国,如果赵国得到秦国的城邑,就将和氏璧留在秦国,反之,一定完壁归赵.秦国想抵赖 经过一翻波折 最后蔺相如带着玉回了赵国

渑池相会

在“渑池之会”时,秦王要赵王奏瑟,赵王不知是计,弹完后,秦御史马上作下记录:某年某月某**,秦王命赵王鼓瑟。蔺相如见势,马上以性命威胁秦王为赵王击缶(盛酒浆的瓦器),并且让赵国的御史也迅速地记录下来。直到酒宴结束,秦王始终未能占赵国的上风。

四、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的起因与结果

渑池之会

起因: 赵惠文王作国君的时候,得到楚国的一块宝玉枣和氏璧。贪得无厌的秦昭襄王听到这个消息,派人送信给赵王,愿意拿十五个城池换这块璧。赵王不改拒绝,但又怕上当。地位低下的蔺相如毅然承担出使秦国的重任

结果:蔺相如大智大勇,“完璧归赵”,举国称赞,被赵王破格提升为上大夫

负荆请罪

起因:战国时,蔺相如因多次为国争誉立功,被封为上卿,位敞顶搬雇植概邦谁鲍京于大将廉颇之上。廉颇心中不服,扬言如见到蔺就要羞辱他

结果:蔺相如为顾全大局,多次退让躲避廉颇,致使廉颇深受感动,于是廉颇便光着上身,身背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从此两人结为生死之交

五、将相如的三个故事讲的是什么?

“完璧归赵”

蔺相如将完美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首都邯郸

渑池之会

出自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为集中力量攻打楚国,主动与赵国交好,约赵惠文王会于渑池(今河南省渑池县)。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谈。赵王害怕但又敢不去。蔺相如陪同赵王前往渑池。在赵王被迫鼓瑟的情况下,他为了使赵国取得对等的地位,据理力争,使秦王不得不击缶。后来,秦向赵要十五座城,他寸步不让,说用秦国国都作为交换,使秦王毫无所得。蔺相如机智地保护了赵王的安全并且不被羞辱,史称“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了发生在赵国首都邯郸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故事又被称为将相和。 在邯郸市串城街(邯郸道)有一处巷子回车巷,这里就是蔺相如回避廉颇的窄巷。还在巷口立了一通石碑回车巷碑记,记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3个故事的联系:“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又是“负荆请罪”的起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和起来又组成了“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lzsty.com/zlgs/163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