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负面信息的故事到底应不应该给孩子讲啊
有些妈妈在给宝宝讲故事的时候,遇到一些负面内容,会很纠结:这种不太积极的故事该不该讲?比如坏巫婆要把别人生的宝宝从妈妈身边带走;公主见到王子就和他相爱并且还生了宝宝;卖火柴的小女孩儿竟然在大年夜冻死在大街上……如果孩子问一些问题,该怎么回答呢?妈妈们非常想保护孩子,希望宝宝的世界是纯净美好的,想给宝宝留下一个完全“真空”的环境。那么,这真的是对宝宝最好的吗?

问题一:给宝宝一个“纯净”的成长环境?
想要把病房里的细菌完全清除掉?或许医院里的医生和护士更清楚,“无菌环境”是个真正的天方夜谭!而且他们还会告诉你:生活在太干净的环境中,小孩子的适应性、抵抗力都会变差,反倒更容易生病。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如果把一切看起来“有问题”的状况都与宝宝隔离开,最终的结果是,由于缺乏与复杂事物相处的经验,当真遇到问题时宝宝就会不知所措。
反倒是在绘本故事里遇到时,因为只是虚构世界中的问题,有了那么一点距离感,更容易和宝宝进行探讨,让他去感受和理解。
问题二:要给宝宝一个完美的终极答案?
有时候,爸爸妈妈们在孩子提出问题后想要给出一个真确完美的答案。但我们都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这件事。不妨承认:我能给出的或许只是一部分答案。而事实也正是如此,我们不可能回答孩子所有的疑问,即使你给了,孩子也不一定能全部理解。有些问题,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理解程度给予简单解释就好,不必追求给出最根本、最完美的解答。
事实上对那些重大问题,比如死亡、分离、矛盾……几千年来那么多哲人都在探讨呢!迄今都还不曾出现一个“就可以到此为止了”的答案。妈妈就不必对自己有超出现实的过高要求,承认我们自己的有限,心态会更轻松。
化解招数一:把问题再传回给宝宝
一定要意识到:妈妈的感受,并不等于就是宝宝的感受!比如妈妈自己害怕闪电和打雷,就觉得宝宝遇到这种情况也会害怕吧!这更像是一种“同理心过度”。在小宝宝的世界里,本没有那么多的预设,他看待和感受事物的方式,与成年人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在亲子阅读中遇到一个令妈妈感到棘手的问题时,可以将这个问题还给宝宝,问问他是如何理解的。而且要慢一点,等待他真的给出自己的回答,不要一上来就陈述妈妈的想法,堵塞了他的思考和想象余地。
而在等待宝宝回答的时候,妈妈自己其实也获得了一个余地,可以从容地再想一想:这个问题,我能给出什么样的回答?
化解招数二:把问题引向开放性的思考
不一定就执着于宝宝提到的那个问题,硬碰硬,非得说“人终有一死”或“大自然就是弱肉强食”。把问题偏开一个角度,比如去探讨:“如果有一个人,无论如何都不会死,活了好几百年、好几千年,那是个什么样的状态?他会碰到什么稀奇古怪的问题?……”把它变成一个“狂想曲”。又比如去探讨“食物链”或“食物金字塔”,把它变成一些关于大自然的现象描述,然后一起走出门去,找片草地、小树林,好好地观察一下,书本里的知识和现实中的现象,如何一一对应。
一个最简单、也最好用的办法是:如果你自己无法给予解答,就陪着宝宝一起去寻找更多的外部资源吧!无论是爸爸、老师,还是大自然,或其他书本。让问题引导探寻,对小宝宝而言,其实就是最佳的阅读指导!
——「以上答案来自优儿学堂」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