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故事 > 正文内容

守望乡愁散文

2023-04-29 01:31:04励志故事1

一、守望乡愁散文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年轻的时候,每当读到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这首小诗,只是感觉到一种凄美,一种淡淡的无奈,对于我这个从那贫瘠的农村,好不容易打拼到城里的人来说,乡愁,只是一种如释重负的解脱,一种脑海间一闪而过的掠影,我丝毫感觉不到,诗人对乡愁的丝丝哀怨和“我在这头,家在那头”的伤情,都市的繁华,洗尽了家乡的贫瘠,年轻躁动的心,冲淡了乡愁带来的淡淡哀伤,生活在城市中的我,宛如一叶风雨中摇曳的帆,漂泊逐流,却找不到遥远的岸。

守望乡愁散文

我生活在运河岸边的一个小乡村,这里山清水秀,风光秀美,但是,在贫瘠中生活的我的父老乡亲们,在温饱还没有解决的岁月里,是无暇感受到这里的山水之美的,交通闭塞,道路泥泞,外面已是灯火辉煌的世界,而我们只能靠煤油灯去寻找一份照亮山村的光明,好像我们的村庄被世界遗忘一样,没有人关注这里的人们,在想什么,在期盼什么,或许,这里的`人们根本就没有什么期盼;发誓走出这片土地是那时我们每个年轻人的最大理想,谁家的孩子如果离开这里,进了城,那是祖上的荣耀,也是全村人的荣光,尽管这里的山山水水曾经给我的童年,带来无尽的欢歌笑语,离开她,依然是我梦想中的选择,没有丝毫的依恋和忧伤,我挥手告别了这块土地。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自从走近繁华的都市,在这里找到一块自己的栖身之地,无忧无虑的生活中,却常常冒出丝丝的惆怅,家中年迈的父母,成了我心中挥之不去的牵挂;让吃了一辈子苦的父母,来到城里生活,成为我进入城市后奋斗的目标,当我在这座高楼林立的城市找到自己,可以安居的小家时,我的父母也已80多岁,日渐衰老,母亲因为脑动脉硬化,身体状况不佳,需要照料,一连几个春节,我都把父母接到城里过年,但是,我发现,衣食无忧的生活父母并不开心,特别是生病的母亲,常常哭泣,要求送她回老家,有时,哭的连我也有些心烦,无奈只好把父母送回老家,家里的几间老房子成了母亲最大的依恋。

年迈的父亲照顾重病在身的母亲,让我每天牵挂不已,但是,族吵回家后父母却少有的高兴,左邻右舍的婶婶大娘,天天来找母亲兆纯侍聊天,父亲也因为见到我久违的叔叔大爷,开心异常,而我,也因为这份牵挂,回家的次数也频繁起来,当我放下工作,整理好自己的心情,再次走进这曾让我发誓,这辈子都不愿再回来的土地上时,每回去一次,我就多了一份牵挂和思念,家乡的巨变让我欣喜若狂,漂亮的瓦房,现代化的各样家居,已经没有城乡差别,走在老屋前后,看田间巷陌,沿运河堰踱步,听渔歌唱晚,登船摇橹,觅儿时游水嬉戏印象,春的柳哨,夏的夜晚,秋的金黄,冬的雪野;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心情,不觉中,沉浸在一种乡恋里、、、、、、

回到城市的我,除了对年迈父母的那份牵挂,不觉中,常常沉浸在对家乡的追忆中,有时梦中醒来,脸颊上不觉流下泪滴,那片让我不愿回首的土地,为何让我魂牵梦萦?此刻,我仿佛读懂了母亲泪水中的那份乡愁和对乡愁的依恋。原来,乡愁是一杯醇美的酒,是流淌的运河水使它愈久弥香,岁月的发酵才会使这杯酒香溢四方,无论漂泊的游子身在何方,只要闻到它的香气,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欢乐还是苦痛,都会幸福裤仔地饮下它,并撑起漂泊的归帆。

我也该整理自己的行囊了,回家,去守望那份乡愁。

二、关于乡愁的散文

《乌篷船》。

《乌篷船》是现代著名散文家周作人于1926年写的一篇书信体散文。作者以书信形式详尽介绍了故乡绍兴特有的水上交通工具——乌篷船,他用平和淡雅的格调、朴素自然的笔墨,紧紧扣住乌篷船的典型特征加以描画,同时透露出自己一种闲适隐逸的情思。

文章详述了乌篷船的用途、种类、结构、外形,刻画细致入微却没有繁琐冗长之感。从表面上看,作者是在写乌篷船,写游山玩水,然而细细体味,其中却透露出作者闲适的人生观,文中也弥漫着淡淡的乡愁。

扩展资料:

《乌篷船》是周作人早期散文中很为人所称赞的一篇。初读有琐细和平淡之感。说它琐细,《乌篷船》里记叙乌篷船的用途、种类、结构、外形,几乎是絮絮地谈,状物唯恐其不细,绘貌唯恐其不周。

那些工匠式的介绍特别是那几句对船头的描述:“船头著眉目,状如老虎,但仍在微笑,颇滑稽而不可怕。”分明流露出了对家乡风物的亲近感情。尽管作者的语气很平静,我们却不难揣想他那副津津乐道的表情。

那些似乎漠然而处的形容句更都一个个活动了起来:跨上脚划的小船,“仿佛是在水面上坐,靠近田岸去时泥土便和你的眼鼻接近”。这感受多么真切,我们仿佛也坐在左右摇晃的小划子里,迎着岸边的泥土和小草靠过去了。

《乌篷船》用的是简体文字,是为外乡朋友子荣君介绍家乡风物而写的,记叙中的琐细,微微沁出一种人情味的温暖。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乌篷船

三、求一篇以乡愁为题的散文

老舍去过巴黎,住过伦敦,可心里一直念叨着的,还是北京。说人家的城市笨拙,自家的城市庄重;说人家的城市喧闹,自家的城市有人情味。读者看着看着便要笑了:“好个明显的地域情结嘛!

可谁不知道,老人这份固执的喜爱,不留情面的批评,全是因为他深爱着他从小生长的地方——北京啊。

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可以面向着快乐的坐上一整天的积水潭,温和的香片茶,胡同里各房子的院子和树,牵牛靠山竹草茉莉青菜果子等,老人都深深的爱着。

也许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份深深的、浓浓扯不断的情感牵系,就着这种牵系,便含着笑含着泪纵容了自己那份偏执的喜爱。

老人如是。“言语是不够表达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以至于“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我们所熟悉的地方,山不巍峨却是连绵不断的,水不秀丽却是悠悠的,花不红草不绿却是芬芳葱郁的。即便不深爱却也割舍不了热爱的情怀。

校园里幽幽的花香,课间同学传来的字条,作业本上老师批改的痕迹,还有毕业册上祝福的话语;母亲熬的粥,小妹妹扎起的辫子,拴在门口的西洋狗,还有村子里的那条水沟……这一切我们享之坦然并心存感激,即便将来远去,在他乡也能满心骄傲的怀念。一种叫乡愁的心情在回忆中也就可以淋淋洒洒地凄凉、惦怀一阵了。

许多的美好,并不是我们看不见并不是我们不想赞美,只因它们藏在内心最深处未激荡起涟漪,也就不会澎湃过分眷恋的情绪了。

老舍可以打开窗户扯起嗓子,说“我真爱北平”。

我就不行了。

我是一时之间被老舍的情感同化了。我没有文学大师那样的笔功,把爱雀跃白纸黑字之上,我没有背井离乡得可以随时乡愁一把,所以也只能在梦里试着走出现在生活着的圈子,然后在另一个角落点燃思乡之情。

其实我是渴望外面的世界的,纵然不会像鸟儿一样自由飞翔,也需要一些自己的空间。

乡愁,是一种美好的感觉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lzsty.com/zlgs/11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