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故事 > 正文内容

乌托邦真实事件?

2024-07-14 20:03:31励志故事1

1922 年,纽约

乌托邦真实事件?

        97 年前,在美国纽约曼哈顿,夕阳穿过哈德逊河宽阔的水面,照耀在一众崭新的摩天大楼与更多有待竣工并且更高的大楼上。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片水泥森林。阳光继续穿过这密林,投进一间小公寓的窗户里,一个叫芒福德的 27 岁年轻人正在写他人生中的第一本书。

        27 岁的芒福德,这时还没有写出未来将为他赢得无数赞誉奖项的《技术与文明》《城市文化》《城市发展史》……这些鸿篇巨著日后将奠定他作为城市文化和技术社会批判领域人文大师的地位。

       此时的他之所以写这本叫《乌托邦的故事:半部人类史》的书,有一个更基本和单纯的追求:他想弄明白,乌托邦这个东西在人类历史上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他还想弄明白,对于在他脚下这片看似光鲜实则不断在榨取和剥削着它外部世界的现代大都市而言,一个美好的未来应该是怎样的?把那个美好未来转变成现实的第一步是什么?他相信答案的一大部分就藏在那些历史中被人们视为“空想”的乌托邦中。

        这是 1922 年。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苏维埃俄国刚刚建立不久,马克思主义通过列宁和托洛茨基的主张正在成为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进步思想;与此同时,无政府主义偃旗息鼓,自由主义依然有效,世界已经进入咆哮的二十年代,美国和西欧再一次的繁荣进步就是它的证明。特别是美国,通过一系列政治经济改良,工人状况得到改善,女性获得了投票权,从食品到汽车,资本开始了托拉斯式的大规模生产。

       而这一切被集中体现于芒福德所在的这个渴望挣脱天际线和想象力束缚、引领世界走向更光明未来的城市——纽约身上。纽约是一个象征和图腾,经历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战争的人们相信,他们在废墟上重建的新世界会像这座城市的摩天大楼,更高、更新、更好。

       明天会更好。这是彼时人们的普遍认识,一种约定俗成的真理。至于十年后的大萧条、二十年后的二战,在 1922 年的人们听起来,简直像是天方夜谭。

       而在这个 27 岁的年轻人眼下正在写的书中,虽然社会主义是他理想未来的最终归宿,但他并不认同暴力革命式的社会巨变,觉得那不能解决现代文明工业模式中的根本问题。同时,他也对周遭巨大物质繁荣中的光怪陆离抱有深深的警惕。在纽约的小小书斋里,芒福德不仅预言了战争在不远的未来终会爆发,甚至开始质疑和批判在世界各地都被认为是最正确的民族国家意识。

       过去的几年,他一直是大学里的旁听生,从来没有获得过任何学位。因为结核病,两年前,他被迫从纽约城市学院退学。但是他相信,通过强悍的自学,他已经得到了足够的知识积累,可以独立思考和写作。如今,成为《The Dial》(二十世纪英语文学现代主义先锋杂志)副主编可以视作对于这种广泛自学的证明。

        但这仅仅是纸面的内容,在他心中,最重要的知识其实就藏在这个大都市里。如果捕鲸生涯是赫尔曼·梅尔维尔的大学,整个曼哈顿——人类在二十世纪建造的现实乌托邦就是芒福德的大学。在 1922 年,他在这座世界之巅的城市汲取着现代生活的营养,也收集着批判和反思的力量。他试图通过自己的探索得出我们该到哪里去的结论。

       乌托邦,让世界更美好

        回到一百年后,如今“反乌托邦”的概念正成为大众流行文化里庸俗的故事背景,而它的源本正面——乌托邦,地位甚至已经不如幻想文学作品。对那些正在践行当代新社会实践的人们所作的事情,媒体会在对它们的报道上使用“乌托邦”的字眼,暗示其脱离实践、终将失败的归宿,那些人们自己则拒绝对自己所为冠以“乌托邦”之名,以显示他们是事情并不是空想的无本之木。

       《乌托邦的故事》可以为今天被污名化的乌托邦正名。芒福德谈到,人类世界走到今天,是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作用。物质世界在历史变迁中繁盛又衰亡,但精神世界却一直绵延。精神世界不是附属产物,而是人类历史的整整一半。想象不存在的世界,是从四万年前的认知革命开始以后,人类就拥有的天性。当人们不再满意现实生活,开始在精神世界里构思更美好生活的时候,乌托邦就诞生了。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lzsty.com/zlgs/113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