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感动小学生的母爱故事》有感(350字)
一、读《感动小学生的母爱故事》有感(350字)
读《感动学生的母爱》故事有感
《感动学生的母爱故事》里面记录这一篇篇触动人心的经典故事。有《疯娘》、《抱的忏悔》等。
编者刘东伟在书后面说:“什么是母爱?其实母爱末必非要轰轰烈烈才能让子女铭记,母爱也末必要为子女献出自己的生命,才感动天地。”
我十分赞同这位刘编者的话,因为,母爱就融化在每天的生活中啊,《抱的忏悔》中有一个片段:林林在上学的时候,要经过一个火车道口,阿姆放心不下她,就跟她去了,经过火车道时,只见林林上学心切,想越过火车道,一辆火车正使是过来,阿姆害怕急了,急忙拉住林林,指指火车,林林正要说谢谢,火车的汽笛声就从她们身边飞过......
读了这个片段,我快要哭了,你会问,这有什么呀?但你不会懂,阿姆这个简单的小动作,就救了林林的生命,你设想一下,如果阿姆不扶住林林,那结局会怎样?阿姆可以不顾生命救她的孩子,这只有母爱至深的人才能办到。
母爱是伟大的。尽管在我们生存的地球上,有不同种族,有不同语言的国度,但是,全世界的母亲都是相像的!他们爱儿女的心都是一样的。缺乏了母爱的乳汁,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
在宁静的夜晚,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房间的灯是亮着的,正要睡熟,突然被一声开门声,是妈妈,她走进一点,在衣架上放了一件白毛衣,又在书桌上放了一张纸条,为我盖上被子,然后关了灯,我拿过纸条,一行我熟的不能在熟的字出现在我面前:
宝贝,明天零下5度,早上记得再加一件毛衣。
妈妈
眸子里顿时溢满泪水,一滴一滴晶莹的泪珠落下来,在微光下,显得那么祥和......
诗人但丁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这个人给了你生命/给你一个家啊/不管你走多远/无论你在干啥/到什么时候也离不开/咱的妈......
这是歌曲《母亲》中的片段;
是啊,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恩宠,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这个人就是母亲,这种爱就是母爱,
母爱贯穿在人类历史的长卷里,永远奏响着让人感动,慨叹和荡气回肠的乐章......
母爱像水一样,从我们一出生,就融进了我们的血液,从此,一直在我们体内流淌着。母爱像阳光一样,从关注我们的那双眸开始,从此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母爱总会跟随在身边,温暖着我们,包围着我们。母爱是细腻而温柔的,她带给我们无尽的关怀和疼爱,母爱又是坚强而执着的,为了我们,母爱可以牺牲一切,甚至是自己的生命。
在这里,我写下亲情,写出心中的感悟,留下的是我的一份思绪,而永驻于心头的是妈妈的一份真情。
二、感人故事的读书笔记(5年级)
干干净净、迎面朝天、自然而然、七嘴八舌、不动神色、不屈不饶、坚韧不拔、坚贞不屈、心满意足、不容分说、捂嘴大笑、默默无闻、不闻不问、揭发、记忆犹新、怪声怪气。
老师不知有假,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中队长,杨洋虽然很委屈,但并没有当着同学和老师的面揭发他,也没有应此不当卫生委员。
感受:这句话着重描写了阳阳同学主动为班级洗窗帘却被中队长领了功。更加突出了他作为一名卫生委员,默默无闻的为班级服务的精神。多么伟大的一名为卫生委员啊!
老师叫一部分同学下午留下来做清洁,可其他同学都偷偷的溜走了,只有卫生委员独自留了下来,做了全班的清洁。
感受:这个卫生委员真令人感动啊!竟然自己留下来做全班同学的清洁。真是太令人佩服了!他这种精神非常值得我们来好好学习!
白杨树从不炫耀,只是沉默着,默默地站在那里,守望者边疆,这,不正是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代表么?
感受:这句话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方法,突出了白杨树的无私、伟大。
希望成为最佳答案~
三、《感动中国》读后感
今天下午我读了《感动中国》这本书,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令我心潮澎湃,感动不已。
在这些故事中最让我感动的是183个孩子的父亲------丛飞。
他心地善良,是一位小有名气的歌手。他的歌唱事业蒸蒸日上,他对自己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了期待。就在这时候,一场慈善义演改变了他的人生。在义演的会场,他被那一个个渴求知识的眼神感染了、打动了。他毅然在现场捐出了他携带的全部现金2400元。从1993年正式认养第一个辍学儿童开始,在长达11年的时间里,丛飞用他全部的收入共资助了183名贫困儿童完成学业。
2005年1月,丛飞在为灾区演出时不幸被检查出得了肺癌。这时的他几乎无钱医治。各界人士知道后纷纷为他捐款,可他竟从这些救命钱里拿出2万元又一次捐给了贫困山区的孩子。2006年4月20日,丛飞永远离开了我们,离开了热爱的歌唱和孩子。
读了这个故事,我不禁联想到了自己。在玉树地震后举行的捐款活动中,我很小气地只捐了2元钱,我的行为和丛飞大哥比起来真是太微不足道了,我真为自己感到惭愧。
读了故事。我想对大家说:“我们大家都应该向丛飞大哥学习,学习他那种乐于奉献,关心他人的精神。只要我们大家把读后的感动转化作具体的行动,我们一定会收获更多。”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