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名言 > 正文内容

民族团结小故事

2024-10-14 10:13:46励志名言1

民族团结小故事:周总理牵挂西藏

民族团结小故事

在筹备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的过程中,有一件鲜为人知的事,在当时只有少数领导同志和办事人员知道。这就是西藏自治区成立时,中央代表团由哪位领导带团的事。当时中央统战部给党中央写了一份报告,请中央决定代表团团长的人选。据说周总理看到这份报告后,立即表示他要去西藏。他说,我曾经答应过西藏的同志,自治区成立时去看望他们。现在自饥扰治区成立了,我还没有到过西藏,我要去看看。当时中央没有同意让周总理带团。据说是因为中央考虑到当时国际形势不稳定,印巴正在闹边境冲突,周总理若去西藏公开活动,可能会引起一些影响,再加上医生认为周总理的身体不宜去高原。周总理就说:“不同意我带团,我到那里转一转,看一看总可以吧!现在可以不做正式决定,也不公开宣传报道,到时我只在拉萨上空去转一圈!”

1965年中央代表团的进藏路线是从北京到成都,然后从成都坐飞机到西藏。总理专机的机组人员对这条航线和机场的情况不熟悉,就让他们先试飞。如果没有问题,总理便打算9月1日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那天,坐着飞机在拉萨上空转一圈。当时西藏的领导层有少数人知道这个消息,总理不让他们传播,为避免万一去不了,会让西藏人民失望。后来,事有不巧,飞机试飞时出了问题。因为当雄机场跑道比较短,飞机在降落时冲出了跑道,有一个轮子陷入地里,飞机的翅膀倾斜了,碰在地上,弄坏了。怎么处理这架飞机成了难题,运回告橘去吧,太大,整个飞机要肢解。就地修理吧,西藏没有设备。后来还是决定就地修理。在西藏的许多同志当时都曾看到当雄机场跑道的一端有一座很大的建筑,那就是为了修理飞机而临时搭建的工棚,它把飞机整个包起来了。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周总理生前一直为未能进藏而感到遗憾。这件往事也反映了他对西藏人民的深情厚谊,反映了中央对西藏的关心。(口述/任仁 整理/扎西)

西藏民族团结小故事:一次难忘的经历

1951年5月24日,毛泽东在勤政殿接见了阿沛·阿旺晋美等五位西藏和谈代表,阿沛向毛泽东献了哈达和西藏产的沙金一小包。接见后,毛泽东将阿沛·阿旺晋美等五位代表请到殿内的休息室袜肢团谈话。阿沛·阿旺晋美汇报了和平谈判的经过和自己的认识。

毛泽东听后高兴地说:“好啊!你们完成了一件大事。根据《协议》,去西藏的人民解放军和工作人员是要严格遵守执行《协议》以及中央政府规定的各项民族政策,帮助你们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事业,绝不能像清朝、国民党、北洋军阀政府那样去压迫剥削你们,是不是这样,你们可以看一看。”然后主席扳着指头说,一年两年不行,十年八年总是可以看清楚的。

民族团结小故事:周总理牵挂西藏

在筹备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的过程中,有一件鲜为人知的事,在当时只有少数领导同志和办事人员知道。这就是西藏自治区成立时,中央代表团由哪位领导带团的事。当时中央统战部给党中央写了一份报告,请中央决定代表团团长的人选。据说周总理看到这份报告后,立即表示他要去西藏。他说,我曾经答应过西藏的同志,自治区成立时去看望他们。现在自治区成立了,我还没有羡指到过西藏,我要去看看。当时中央没有同意让周总理带团。据说是因为中央考虑到当时国际形势不稳定,印巴正在闹边境冲突,周总理若去西藏公开活动,可能会引起一些影响,再加上医生认为周总理的身体不宜去高原。周总理就说:“不同意我带团,我到那里转一转,看一看总可以吧!现在可以不做正式决定,也不公开宣传报道,到时我只在拉萨上空去转一圈!”

1965年中央代表团的进藏路线是从北京到成都,然后从成都坐飞机到西藏。总理专机的机组人员对这条航线和机场的情况不熟悉,就让他们先试飞。如果没有问题,总理便打算9月1日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那天,坐着飞机在拉萨上空转一圈。当时西藏的领导层有少数人知道这个消息,总理不让他们传播,为避免万一去不了,会让西藏人民失望。后来,事有不巧,飞机链行试飞时出了问题。因为当雄机场跑道比较短,飞机在降落时冲出了跑道,有一个轮子陷入地里,飞机的翅膀倾斜了,碰在地上,弄坏了。怎么处理这架飞机成了难题,运回去吧,太大,整个飞机要肢解。就地修理吧,西藏没有设备。后来还是决定就地修理。在西藏的许多同志当时都曾看到当雄机场跑道的一端有一座很大的建筑,那就是为了修理飞机而临时搭建的工棚,它把飞机整个包起来了。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周总理生前一直为未能进藏而感到遗憾。这件往事也反映了他对西藏人民的深情厚谊,反映了中央对西藏的关心。(口述/任仁 整理/扎西)

西藏民族团结小故事:一次难忘的经历

1951年5月24日,毛泽东在勤政殿接见了阿沛·阿旺晋美等五位西藏和谈代表,阿沛向毛泽东献了哈达和西藏产的沙金一小包。接见后,毛泽东将阿沛·阿旺晋美等五位代表请到殿内的休息室谈话。阿沛·阿旺晋美汇报了和平谈判的经过和自己的认识。

毛泽东听后高兴地说:“好啊!你们完成了一件大事。根据《协议》,去西藏的人民解放军和工作人员是要严格遵守执行《协议》以及中央政府规定的各项民族政策,帮助你们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事业,绝不能像清朝、国民党、北洋军阀政府那样去压迫剥削你们,是不是这样,你们可以看一看。”然后主席扳着指头说,一年两年不行,十年八年总是可以看清楚的。

22团11连职工马俊芳的小麦地里,9名维吾尔族男性民工拿着坎土曼,挥汗如雨地平着毛渠埂子。随着该团3.4万亩小麦丰收在望,该团的小麦承包抓紧时间做好夏收前的准备工作。

在该团雇维吾尔族民工打工是司空见惯的事,到秋收季节来该团打工的少数民族多达几千人。原因很多,一是该团周围居住着很多包括汉族人在内的维吾尔族、回族、蒙古族组成的和静县、焉耆县乡、村的各族群众;二是该团经常与地方的少数民族联络,互相交流感情,相互学习在农业种植上的新技术;三是每年从春播、田管到秋收都有很多地方的少数民族来到该团支援团场的农业建设;四是长期各民族的共同交往,让各民族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汉族朋友能真心对待少数民族,而少数民族也能真心对待汉族人。

维吾尔族小伙阿不拉说:每次我们来汉族朋友打工,都能快快能兄唤配把工钱给我们,而且对我们很好。

昔日,唐朝文成公主带着汉族人民的友好情谊进入吐蕃同松赞干布联姻,致力于唐蕃和好,松赞干布亲自到河源远迎,谱写了汉藏两族人民友谊团结的历史篇章。随着青藏铁路的修建,在青藏铁路沿线同样上演着一幕幕动人的故事。不久前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委领导将一面鲜红的锦旗献给中铁十八局集团青藏指挥部,锦旗上写着“汉藏一家亲,草原传美名”,并给指挥部每人献上一条洁白的哈达,以表达藏族同胞对该指挥部造福当地群众、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感激之情。

藏北高原藏羌之乡是美丽的,可是世世代代居住深山的藏族牧民却是贫困的。而且由于观念滞后,尤其对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使得附近藏族学校生源严重不足。建校初期,部分家长为了眼前的利益让孩子放牧,不许上学。特困孩子们不能重返课堂深深地撞击着职工们的心扉。“让孩子们重返课堂!”十八局集团青藏铁路建设者2001年上场后第一个挑起了这个重担。十八局集团青藏铁路指挥部多次派出了宣传调研小组,利用节假日深入村寨,采取一组帮一户、定点挂钩等方法,给群众宣传《教育法》、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政策。安多中学建在县城南边的一个半山坡上,校舍沿山坡成阶梯状而建,受地形影响,没有供学生活动的操场,从建校那天起,学生就没有上过体育课。该项目部的领导知道后利用施工间隙时间,派出推土机、平地机、压路机为学校平整了一个大操场。并派出工人对校舍进行了修缮,用废弃砖块修砌了乒乓球台,用铁管安装了单杠和双杠。另外指挥长韩利民、党工委书记李继业带头捐款箱,职工们也纷纷接囊,100元、50元、10元、5元……为学校购买了篮球、乒乓球拍等体育用品,并多次购买了面粉、苹果、收音机等物品捐赠给牧民,帮助他们解决一点生活上的实际困难。职工们的爱心在不断流淌、升华!他们的爱心令学校的师生十分感动。

孩子终于上学了,但这些劳动力较少、经济收入微薄的家庭,又成了职工们们的“心病”。“只有让群众脱贫致富后,教育才能得到真正发展!”十八局集团青藏指挥部考虑到当地群众利益,调整了本单位生产砂、石料的计划,将自己取样到北京和兰州检验合格的一个片石场与那曲地区“扶贫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开采,另外一个砂、石料场也由安多县政府出面把群众搞的分散的作坊式生产组织起来,实现了砂石料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既满足了质量要求,也满足了当地群众为铁路建设做贡献的愿望。十八局还主动帮助他们能经常接收外界的信息,学点文化知识,尽快脱贫。指挥部领导还在驻地吸收了几百名藏族协议工,带领他们学一些建筑施工基本技能,帮助他们走上致富的道路。

对参加青藏铁路建设的藏族同胞,筑路大军更是倍加关心。他们让所有藏族劳务工都住进了高档次的高原帐篷,为他们配置消毒碗柜、煤气炉具,甚至锅碗瓢盆都为他们准备齐全,所有卧具都与正式职工一样,依照“高标准”统一配备。在这里,藏族劳务协作工与正式职工同劳保、同医疗。他们来到工地后,十八局还认真研究了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在生活上尊重和满足他们的传统风俗、生活习惯,为他们开设了专门的食堂,使他们吃上糌粑,喝上酥油茶。经过了解,藏族群众忌食驴肉、马肉和狗肉。他们立即做出全体人员忌食的决定,赢得了藏族群众的欢迎。一位来自格尔木的民工这样向记者描述自己的感受:“我在其它工地做过工,从没有盖过这么好的被子,没睡过这么舒服的床,没吃过这样可口的饭菜。”同时,该项目部对他们进行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施工技术、安全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帮助他们学技术、学文化。并在工作上合理安排,使这批藏族民工很快从传统的藏族牧民转变成训练有素的劳务工。这些藏族同胞深感筑路工人的友情和温暖,他们都说“铁路工人亚咕嘟,亚咕嘟”!

在格里贡山石渣场附近,住着一户藏族人家,主人名叫嘎拉嘎。这一家7口人住在离县城50多公里的山坳里,过着近乎原始的生活。那里的人均年收入不足300元,大风一起沙尘遮天蔽日,小孩不能上学,妇女不能做饭。中铁十八集团青藏铁路指挥部六项目部副指挥长孙雪梅曾问过嘎拉嘎10岁的小儿子,他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他说:“能每天背着书包上学,吃的饭里没有沙子。”孙雪梅的眼泪当时就流了下来。十八局在这里开办石渣场后,把电专门送到嘎拉嘎家,全家人就像盲人见到了太阳,高兴得一夜没有睡觉。一次嘎拉嘎的小儿子病了,母亲只知道抱着孩子流眼泪。孙雪梅也是孩子的母亲,看到他们这个样子,她就像是自己的孩子在生病,赶紧派医生去诊治,给孩子连着输了几次液,孩子的病好了,他们一家人感激得不得了。后来,每到藏族的节日,嘎拉嘎都会给孙雪梅送来洁白的哈达和牛肉干、酥油茶,并道上一句“扎西德勒”(藏语,吉祥如意的意思)。由于中铁十八局集团所处的九标、十八标处于平均海拔4800米无人区,沿线河流纵横、沼泽密布,陷人陷车成为家常便饭,有时车一陷就是几个小时。草原上放牧的藏民看到这种情况都会主动来帮助推车,实在不能脱险的,藏族同胞也会毫不吝惜地把他们身上仅有的食品捐献给十八局的职工。

藏汉“一家亲”的故事还在继续。四年来,中铁十八集团青藏铁路指挥部先后获得“国资委、铁道部、团中央联合授予的国家重点工程青年贡献奖”、“西藏自治区先进集体”、“天津市城建工委先进基层党组织”“那曲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支援地方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千百年来,唐蕃古道作为祖国内地通往西南边陲的大道,象是一条情谊缠绵的纽带,联结着藏汉人民友好团结的感情。如今,青藏铁路沿线随着青藏铁路顺利推进迅速兴盛着,我们相信青藏铁路很快成为一条新的站驿相连、商贾云集的交通大道的,并成为促进藏汉团结新的纽带,传颂出更多藏汉人民友好往来的动人佳话……

“熟悉他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触:走近他,就像是呼吸着巴音阿门山上纯净的空气,沁人心脾;走近他,就像是品尝着牧民家中的酥油奶茶,回味无穷。他就是我校民族团结的典范叶斯木江老师。”

2日,自治州举办的“我身边的民族团结故事”演讲比赛,吸引了许多人前来聆听。来自两县一市的各族选手深情地讲述了发生在身边同事、朋友和熟悉人身上平凡而动人的民族团结事迹。

第一个演讲者是精河县高级中学教师钱雪梅。她演讲的题目是《永不凋谢的天山雪莲》,讲述了她的同事叶斯木江身体力行,在平凡工作岗位上践行民族团结的故事。

叶斯木江被组织选派到大连新疆内高班任教以来,常常组织本班学生与大连学生联谊,还把新疆精彩的歌舞,风土人情以及新疆的发展情况介绍给大连人民。在大连工作的日子,叶斯木江想得最多的就是如何教育学生维护民族团结,如何让内地人了解新疆。为此,他自己花钱把刻录的教学、新疆风俗光碟免费发给内地的同事、学生……此外,叶斯木江还多次帮助内地来精河务农的袁伟,得知袁伟承包了地而无钱交水费时,叶斯木江慷慨解囊,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博州公安边防支队干警唐朝攀,迈着军人铿锵有力的步伐走上演讲台。他激情难抑地讲述了公安边防派出所普通民警与当地百姓结下的“鱼水情”。

在温泉县扎勒木特乡博格达尔村,孪生姐妹祖都孜和洪都孜失去了父亲,全家从此失去了家庭支柱。年迈的祖父因无法忍受失去儿子的痛苦一病不起,这个家原本清贫的生活变得举步维艰,小姐妹面临着辍学困局。

扎勒木特边防派出所干警得知此事后,立即为这对不幸的小姐妹捐款。当干警们把钱送到祖都孜的母亲手中时,这位饱受丧夫之痛煎熬的妇女竟一时哽咽无语。干警热福海提和叶尔哈力考虑到两个孩子有可能辍学时,便商量决定每月资助300元,帮助她们完成学业。此后,只要派出所干警下管区就一定会到小姐妹家去看一看,帮助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唐朝攀激昂、高亢地讲述着,台下掌声一片。

一位汉族女村医,14年坚守在少数民族村,为乡亲解除病痛,成为维吾尔族村民心中最为圣洁的“月亮之花”。本报职工阿米娜饱含深情演讲的《村民心中圣洁的“月亮之花”——安永霞》,打动了现场的每一位听众。

博乐市乌图布拉格镇巴亚尔布拉格中村村医安永霞,从州卫校毕业后就回到家乡当了一名村医,村里200多户人家,少数民族占95%以上。看到缺医少药的乡亲常常被高昂的医药费和不便的就医条件折磨时,安永霞决定,一定要尽己所能为村民解除病痛。

14年里,安永霞苦心钻研医学,发扬高尚的医德。她诊所的药价很便宜,村民感冒了,只需几元钱就能医好。对一些连几块钱都掏不起的贫困乡亲,她就免费治病。十多年来,家庭并不富裕的安永霞无怨无悔地坚守在岗位上,成为人们心目中最美的“白衣天使”。

在演讲现场,听众被一种暖暖的感动包围着。维吾尔族民警帕尔哈提,鞠躬尽瘁,除恶扬善,让头顶上的警徽发出正义的光芒;老党员阿不力孜·依明发挥余热,走街访巷宣讲乌鲁木齐“7·5”事件真相,并不会游泳的他勇敢跳下水救起汉族落水儿童……

“一脉相承的民族团结传统,就像那甘家湖的梭梭林永葆生机;就像那艾比湖的胡杨树千年不倒;就像那天山上的雪莲花永不凋谢!”演讲结束时,钱雪梅富有诗意的言语,仍在听众耳畔萦绕。

记得20年前,一个汉族女婴被亲生父母抛弃。一次一位哈萨克族家庭的儿子出去放羊的时候发现了她,并把她抱回了家。到家,妈妈打开包袱上面这样写着: 这是一个10个月的汉族女孩,有哪个好心人捡到后,请好好收养她吧,拜托了。妈妈再一看,原来这个小女孩是个“兔唇”,但好心的哈萨克族妈妈还是决定收养她。他们举行了哈萨克族的仪式,妈妈的亲戚朋友都劝她放弃这个孩子,这个孩子会给她带来麻烦的,再加上她的条件又不是怎么富裕,家中还有六个孩子。可她执意要留下这孩子。哈萨克族妈妈希望能治好这个孩子的“兔唇”。到了医院一检查,发现这个孩子还患有严重的先天性癫痫和智力残疾,医生告诉霍额哈依夫妇:这孩子能活下来就不错了,要将她彻底治好可能性很小。但妈妈任然没有放弃,继续为她治病。为了给她治病,妈妈卖掉了家中所有可以卖东西,钱不够了还问亲戚朋友们借,最多的时候外面欠债3万多元。终于孩子的癫痫病治好了,妈妈是说不出的喜悦。亲戚朋友们、政府得知了妈妈为孩子所做的一切也伸出了援助之手,终于在2007年妈妈还清了所有的债务。现在孩子已经20多岁了可还是需要别人的照顾,村干部说他们一定会帮助孩子的。

座落在天山脚下伊犁河畔的伊犁第一火电厂,是由12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几十年来各民族职工团结亲如一家,传颂着一个又一个民族团结的感人故事。

为了阿德来提的生命

沙枣子花开香天下,民族团结的花开人人夸。一天,伊犁第一火电厂宣传栏内一封感谢信引起了全厂职工们的关注。感谢信是该厂维吾尔族女职工依巴代提全家为向全厂各族职工兄弟姐妹表示感谢写的。信上说:人人都说十五的月亮最圆,但十五的月亮只在晚上发光;人人都说布谷鸟的嗓音最好听,但布谷鸟只在春天歌唱。没有全厂职工各族兄弟姐妹的帮助,我可能早已哭瞎了眼睛。依巴代提有个女儿名叫阿德来提,貌如月花,活泼可爱,正就读于新疆艺术学校舞蹈班。她的梦想就是将来成为一名舞蹈家。谁知,天上突然吹来一片乌云。可恶的病魔如晴天霹雳般袭来,阿德来提被怀疑是骨癌。泪水从阿德来提清澈的双眼中流个不停。必须尽快地转北京大医院救治,否则,阿德来提的脚就有被截肢的可能。全家人沉浸在痛苦之中一筹莫展。仅靠工资为计的家境,哪有那么多的钱来为小女儿治病。很快,阿德来提得病的消息被厂领导知道了,领导们一面安慰依巴代提全家,一面向全厂职工发出倡议,厂领导首先带头每人捐款100元,全厂各族职工你50元、他100元,在短短的两天内就捐款11462�6元。当在医院护理女儿的依巴代提得知大家为她捐款帮助时,感动得在电话里说不出话来。现在,小阿德来提在北京人民医院经过换骨治疗,暂时稳定了病情。依巴代提对全厂各族职工给予的帮助感激万分,于是就写了这封感谢信。

汉族女婴有了温暖的家

花里开花数牡丹,美不过民族团结花。如今小卡力比努尔已经8岁了,正上小学三年级。但谁又知道小卡力比努尔是个汉族女孩。事情追溯到8年前,那是1996年寒冷冬季的一天,居哈力的丈夫,伊犁第一火电厂汽车运输公司的驾驶员吐尔逊在拉煤的路上看到一个破旧的棉襁褓,他停下车,打开包一看,却是一个不足百天的女婴,弱小的生命还尚有一丝温暖。他左右看看,除了凛冽的寒风不见一个行人,他赶忙将女婴抱进驾驶室带回家中。吐尔逊的妻子居哈力,是一个心地善良的维吾尔族妇女,尽管她与丈夫已生育了二男一女,但她见丈夫捡回一个女婴,却没有说一句抱怨的话,她打开襁褓仔细查看女婴,发现可怜的女婴发着低烧,居哈力说:“这是安拉赐给的,我们一定要像养自己的孩子一样,将这个汉族女婴养大成人”。两口子一合计就给女婴起名为卡力比努尔(汉语的意思是心地善良)。从此,在居哈力的精心养育下,小卡力比努尔一天天长大。转眼到了2000年,偏偏天有不测风云,吐尔逊在一次车祸中被夺去了生命。面对尚未成人的四个孩子,居哈力的眉头紧锁着,愁得夜里都睡不着觉。就在丈夫去世不久,大女儿又被确诊患上了白血病,真是祸不单行,这无疑给居哈力的家庭雪上加霜。面对天真可爱的女儿和昂贵的医疗费,她花去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欠下了一身债务。这时有人劝她,你丈夫去世了,生活负担这么重,你不如把卡力比努尔交给民政局孤儿院算了。居哈力坚决地摇摇头,我就是再苦也不能让小卡力比努尔没有家。她省吃俭用,不给自己添一件新衣裳,不买一瓶擦脸油。孩子们喝奶茶,她就喝清茶。就在这艰难的时刻,她的亲朋好友,厂里的职工纷纷捐款帮助她。当厂领导将一万多元捐款送到居哈力手中时,这位坚强的维吾尔族妇女流下了滚烫的热泪,抱起小卡力比努尔亲了又亲。厂里从此以后将她家定为困难补助户,每年定期给她进行困难补助。2002年在伊犁第一火电厂的帮助下,居哈力拿到了社会最低保险金。小卡力比努尔到了上学的年龄,居哈力买来新书包、新文具,将卡力比努尔送到学校去读书。现在卡力比努尔已经上小学三年级了,生活得很快乐,她健康、活泼、可爱,说着一口流利的维吾尔语,非常懂事。在这个温暖的家里,小卡力比努尔正在幸福的成长。

努汗大娘的晚年生活比蜜甜

马莲花开一片蓝,民族团结的故事讲不完。此刻,努汗大娘正安祥地沉睡在天堂,我们祈祷她在天堂一切平安。努汗大娘是伊犁第一火电厂锅炉分场阿吉的妻子,俩人结婚一直未生育。1988年阿吉病逝,撇下了孤独痛苦的老伴,一时努汗大娘没有了经济来源,生活陷入困境。看到努汗大娘艰难的处境,厂里决定不能将职工遗孀推向社会,我们要给老人养老送终。厂里每月定时给努汗大娘送去生活费,厂工会女工委员会的人员三天两头去看望努汗大娘。努汗大娘病了,他们就去找医生。努汗大娘心情不好,她们就陪着聊聊天说说话。冬天早早就为努汗大娘拉来越冬烤火煤,一下雪就把院里的雪打扫得干干净净。为了让努汗大娘过得舒适,心情愉快,女工委的人员每年都把努汗大娘的房子粉刷得白白净净。努汗大娘的手脚不方便,她们帮助努汗大娘将被褥拆洗得干干净净。努汗大娘逢人便夸女工委的人。她说:最香的是奶茶,最淳的是马奶子酒,最亲的人是女工委这些孩子们。通过女工委人员的细心照料,努汗大娘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安慰。1999年5月努汗大娘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安祥地永远睡着了,厂里按照伊斯兰教的风俗,将努汗大娘进行了安葬。

伊犁河水奔腾,乌孙山高耸。山高水再长啊,比不过民族团结的情深。如今,伊犁第一火电厂十二个民族紧密团结在一起,“三个离不开”的思想牢牢扎在脑海里,大家互敬、互爱、互谅、互帮,就像一个大家庭,单位也被评为“民族团结先进单位”。各族职工非常珍惜这块荣誉匾牌,企业的凝聚力更强了,安全生产一年上一个新台阶。

检举 2004年9月28日,居住在北山的哈萨克族牧民卡热木的女儿努尔巴克突然感到肚子特别痛,她要生小孩了。可是,按时间算还不足月。于是,他们急忙从北山来到团部,因他们不太懂汉语便找到了派出所,所长石建新接待了他们。在介绍完情况后已是21时,当时医院的医生全部到外团参加考试去了,经护士初检后认为是难产,需要立即进行剖腹产手术。于是,护士、民警立即同外出考试的医生联系迅速赶回,这边护士也在忙着给手术室消毒。医生到达后,经全面检查后就开始进行手术。24时手术成功,母子平安。7天后,努尔巴克出院了,由于没有车民警们又开车将她们母子送回到了40公里外的北山牧场的家。

民族团结小故事:周总理牵挂西藏

在筹备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的过程中,有一件鲜为人知的事,在当时只有少数领导同志和办事人员知道。这就是西藏自治区成立时,中央代表团由哪位领导带团的事腔棚。当时中央统战部给党中央写了一份报告,请中央决定代表团团长的人选。据说周总理看到这份报告后,立即表示他要去西藏。他说,我曾经答应过西藏的同志,自治区成立时去看望他们。现在自治区成立了,我还没有到过西藏,我要去看看。当时中央没有同意让周总理带团。据说是因为中央考虑到当时国际形势不稳定,印巴正在闹边境冲突,周总理若去西藏公开活动,可能会引起一些影响,再加上医生认为周总理的身体不宜去高原。周总理就说:“不同意我带团,我到那里转一转,看一看总可以吧!现在可以不做正式决定,也不公开宣传报道,到时我只在拉萨上空去转一圈!”

1965年中央代表团的进藏路线是从北京到成都,然后从成都坐飞机到西藏。总理专机的机组人员对这条航线和机场的情况不熟悉,就让他们先试飞。如果没有问题,总理便打算9月1日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那天,坐着飞机在拉萨上空转一圈。当时西藏的领导层有少数人知道这个消息,总理不让他们传播,为避免万一去不了,会让西藏人民失望。后来,事有不巧,飞机试飞时出了问题。因为当雄机场跑道比较短,飞机在降落时冲出了跑道,有一个轮子陷入地里,飞机的翅膀倾斜了,碰在地上,弄坏了。怎么处理这架飞机成了难题,运回去吧,太大,整个飞机要肢解。就地修理吧,西藏没有设备。后来还是决定就地修理。在西藏的许多同志当时都曾看到当雄机场跑道的一端有一座很大的建筑,那就是为了修理飞机而临时搭建的工棚,它把飞机整个包起来了。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周总理生前一直为未能进藏而感到遗憾。这件往事也反映了他对西藏人民的深情厚谊,反映了中央对西藏的关伍纯则心。(口述/任仁 整理/扎西)

西藏民族团结小故事:一次难忘的经历

1951年5月24日,毛泽东在勤政殿接见了阿沛·阿旺晋美等五位西藏和谈代表,阿沛向毛泽东献了哈达和西藏产的沙金一小包。接见后,毛泽东将阿沛·阿旺裤拆晋美等五位代表请到殿内的休息室谈话。阿沛·阿旺晋美汇报了和平谈判的经过和自己的认识。

毛泽东听后高兴地说:“好啊!你们完成了一件大事。根据《协议》,去西藏的人民解放军和工作人员是要严格遵守执行《协议》以及中央政府规定的各项民族政策,帮助你们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事业,绝不能像清朝、国民党、北洋军阀政府那样去压迫剥削你们,是不是这样,你们可以看一看。”然后主席扳着指头说,一年两年不行,十年八年总是可以看清楚的。

“熟悉他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触:走近他,就像是呼吸着巴音阿门山并饥上纯净的空气,沁人心脾;走近他,就像是品尝着牧民家中的酥油奶茶,回味无穷。他就是我校民族团结的典范叶斯木江老师。”

2日,自治州举办的“我身边的民族团结故事”演讲比赛,吸引了许多人前来聆听。来自两县一市的各族选手深情地讲述了发生在身边同事、朋友和熟悉人身上平凡而动人的民族团结事迹。

第一个演讲者是精河县高级中学教师钱雪梅。她演讲的题目是《永不凋谢的天山雪莲》,讲述了她的同事叶斯木江身体力行,在平凡工作岗位上践行民族团结的故事。

叶斯木江被组织选派到大连新疆内高班任教以来,常常组织本班学生与大连学生联谊,还把新疆精彩的歌舞,风土人情以及新疆的发展情况介绍给大连人民。在大连工作的日子,叶斯木江想得最多的就是如何教育学生维护民族团结,如何让内地人了解新疆。为此,他自己花钱把刻录的教学、新疆风俗光碟免费发给内地的同事、学生……此外,叶斯木江还多次帮助内地来精河务农的袁伟,得知袁伟承包了地而无钱交水费时,叶斯木江慷慨解囊,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博州公安边防支队干警唐朝攀,迈着军人铿锵有力的步伐走上演讲台。他激情难抑地讲述了公安边防派出所普通民警与当地百姓结下的“鱼水情”。

在温泉县扎勒木特乡博格达尔村,孪生姐妹祖都孜和洪都孜失去了父亲,全家从此失去了家庭支柱。年迈的祖父因无法忍受失去儿子的痛苦一病不起,这个家原本清贫的生活变得举步维艰,小姐妹面临着辍学困局。做盯

扎勒木特边防派出所干警得知此事后,立即为这对不绝胡返幸的小姐妹捐款。当干警们把钱送到祖都孜的母亲手中时,这位饱受丧夫之痛煎熬的妇女竟一时哽咽无语。干警热福海提和叶尔哈力考虑到两个孩子有可能辍学时,便商量决定每月资助300元,帮助她们完成学业。此后,只要派出所干警下管区就一定会到小姐妹家去看一看,帮助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唐朝攀激昂、高亢地讲述着,台下掌声一片。

一位汉族女村医,14年坚守在少数民族村,为乡亲解除病痛,成为维吾尔族村民心中最为圣洁的“月亮之花”。本报职工阿米娜饱含深情演讲的《村民心中圣洁的“月亮之花”——安永霞》,打动了现场的每一位听众。

博乐市乌图布拉格镇巴亚尔布拉格中村村医安永霞,从州卫校毕业后就回到家乡当了一名村医,村里200多户人家,少数民族占95%以上。看到缺医少药的乡亲常常被高昂的医药费和不便的就医条件折磨时,安永霞决定,一定要尽己所能为村民解除病痛。

14年里,安永霞苦心钻研医学,发扬高尚的医德。她诊所的药价很便宜,村民感冒了,只需几元钱就能医好。对一些连几块钱都掏不起的贫困乡亲,她就免费治病。十多年来,家庭并不富裕的安永霞无怨无悔地坚守在岗位上,成为人们心目中最美的“白衣天使”。

在演讲现场,听众被一种暖暖的感动包围着。维吾尔族民警帕尔哈提,鞠躬尽瘁,除恶扬善,让头顶上的警徽发出正义的光芒;老党员阿不力孜·依明发挥余热,走街访巷宣讲乌鲁木齐“7·5”事件真相,并不会游泳的他勇敢跳下水救起汉族落水儿童……

“一脉相承的民族团结传统,就像那甘家湖的梭梭林永葆生机;就像那艾比湖的胡杨树千年不倒;就像那天山上的雪莲花永不凋谢!”演讲结束时,钱雪梅富有诗意的言语,仍在听众耳畔萦绕。

昔日,唐朝文成公主带着汉族人民的友好情谊进入吐蕃同松赞干布联姻,致力于唐蕃和好,松赞干布亲自到河源远迎,谱写了汉藏两族人民友谊团结的历史篇章。随着青藏铁路的修建,在青藏铁路沿线同样上演着一幕幕动人的故事。不久前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委领导将一面鲜红的锦旗献给中铁十八局集团青藏指挥部,锦旗上写着“汉盯枝藏一家亲,草原传美名”,并给指挥部每人献上一条洁白的哈达,以表达藏族同胞对该指挥部造福当地群众、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感激之情。

藏北高原藏羌之乡是美丽的,可是世世代代居住深山的藏族牧民却是贫困的。而且由于观念滞后,尤其对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使得附近藏族学校生源严重不足。建校初期,部分家长为了眼前的利益让孩子放牧,不许上学。特困孩子们不能重返课堂深深地撞击着职工们的心扉。“让孩子们重返课堂!”十八局集团青藏铁路建设者2001年上场后第一个挑起了这个重担。十八局集团青藏铁路樱则指挥部多次派出了宣传调研小组,利用节假日深入村寨,采取一组帮一户、定点挂钩等方法,给群众宣传《教育法》、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政策。安多中学建在县城南边的一个半山坡上,校舍沿山坡成阶梯状而建,受地形影响,没有供学生活动的操场,从建校那天起,学生就没有上过体育课。该项目部的领导知道后利用施工间隙时间,派出推土机、平地机、压路机为学校平整了一个大操场。并派出工人对校舍进行了修缮,用废弃砖块修砌了乒乓球台,用铁管安装了单杠和双杠。另外指挥长韩利民、党工委书记李继业带头捐款箱,职工们也纷纷接囊,100元、50元、10元、5元……为学校购买了篮球、乒乓球拍等体育用品,并多次购买了面粉、苹果、收音机等物品捐赠给牧民,帮助他们解决一点生活上的实际困难。职工们的爱心在不断流淌、升华!他们的爱心令学校的师生十分感动。

孩子终于上学了,但这些劳动力较少、经济收入微薄的家庭,又成了职工们们的“心病”。“只有让群众脱贫致富后,教育才能得到真正发展!”十八局集团青藏指挥部考虑到当地群众利益,调整了本单位生产砂、石料的计划,将自己取样到北京和兰州检验合格的一个片石场与那曲地区“扶贫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开采,另外一个砂、石料场也由安多县政府出面把群众搞的分散的作坊式生产组织起来,实现了砂石料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既满足了质量要求,也满足了当地群众为铁路建设做贡献的愿望。十八局还主动帮助他们能经常接收外界的信息,学点文化知识,尽快脱贫。指挥部领导还在驻地吸收了几百名藏族协议工,带领他们学一些建筑施工基本技能,帮助他们走上致富的道路。

对参加青藏铁路建设的藏族同胞,筑路大军更是倍加关心。他们让所有藏族劳务工都住进了高档次的高原帐篷,为他们配置消毒碗柜、煤气炉具,甚至锅碗瓢盆都为他们准备齐全,所有卧具都与正式职工一样,依照“高标准”统一配备。在这里,藏族劳务协作工与正式凯颂敏职工同劳保、同医疗。他们来到工地后,十八局还认真研究了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在生活上尊重和满足他们的传统风俗、生活习惯,为他们开设了专门的食堂,使他们吃上糌粑,喝上酥油茶。经过了解,藏族群众忌食驴肉、马肉和狗肉。他们立即做出全体人员忌食的决定,赢得了藏族群众的欢迎。一位来自格尔木的民工这样向记者描述自己的感受:“我在其它工地做过工,从没有盖过这么好的被子,没睡过这么舒服的床,没吃过这样可口的饭菜。”同时,该项目部对他们进行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施工技术、安全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帮助他们学技术、学文化。并在工作上合理安排,使这批藏族民工很快从传统的藏族牧民转变成训练有素的劳务工。这些藏族同胞深感筑路工人的友情和温暖,他们都说“铁路工人亚咕嘟,亚咕嘟”!

在格里贡山石渣场附近,住着一户藏族人家,主人名叫嘎拉嘎。这一家7口人住在离县城50多公里的山坳里,过着近乎原始的生活。那里的人均年收入不足300元,大风一起沙尘遮天蔽日,小孩不能上学,妇女不能做饭。中铁十八集团青藏铁路指挥部六项目部副指挥长孙雪梅曾问过嘎拉嘎10岁的小儿子,他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他说:“能每天背着书包上学,吃的饭里没有沙子。”孙雪梅的眼泪当时就流了下来。十八局在这里开办石渣场后,把电专门送到嘎拉嘎家,全家人就像盲人见到了太阳,高兴得一夜没有睡觉。一次嘎拉嘎的小儿子病了,母亲只知道抱着孩子流眼泪。孙雪梅也是孩子的母亲,看到他们这个样子,她就像是自己的孩子在生病,赶紧派医生去诊治,给孩子连着输了几次液,孩子的病好了,他们一家人感激得不得了。后来,每到藏族的节日,嘎拉嘎都会给孙雪梅送来洁白的哈达和牛肉干、酥油茶,并道上一句“扎西德勒”(藏语,吉祥如意的意思)。由于中铁十八局集团所处的九标、十八标处于平均海拔4800米无人区,沿线河流纵横、沼泽密布,陷人陷车成为家常便饭,有时车一陷就是几个小时。草原上放牧的藏民看到这种情况都会主动来帮助推车,实在不能脱险的,藏族同胞也会毫不吝惜地把他们身上仅有的食品捐献给十八局的职工。

藏汉“一家亲”的故事还在继续。四年来,中铁十八集团青藏铁路指挥部先后获得“国资委、铁道部、团中央联合授予的国家重点工程青年贡献奖”、“西藏自治区先进集体”、“天津市城建工委先进基层党组织”“那曲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支援地方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千百年来,唐蕃古道作为祖国内地通往西南边陲的大道,象是一条情谊缠绵的纽带,联结着藏汉人民友好团结的感情。如今,青藏铁路沿线随着青藏铁路顺利推进迅速兴盛着,我们相信青藏铁路很快成为一条新的站驿相连、商贾云集的交通大道的,并成为促进藏汉团结新的纽带,传颂出更多藏汉人民友好往来的动人佳话……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lzsty.com/lzmy/133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