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的创业励志故事?
残疾人的创业励志故事?
杜加敏
现年47岁,肢体二级,系平昌县板庙镇大石社区居民。
2012年遭遇火灾导致全身重度烧伤。他并未因此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始终顽强不息地与命运抗争。为了摆脱贫困,他决定自主创业,利用自学的养殖技术探索建立了以养殖业为核心的脱贫模式,启动建设土鸡养殖场。通过不断艰辛努力,现每年出栏土鸡15000只,存栏7000只,实现销售额近70余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他知恩图报,引导周边村民养鸡并毫无保留地免费传授技术,低于市场价提供鸡苗,并帮助村民推销。还引导村民摒弃“等、靠、要”的落后思想,树立“安贫可耻,勤劳致富”的观念。
三人创业故事文案?
在这个压力大的城市创业,幸好有两个伙伴陪着我,相信我们三人会拼出好的成绩来
华为创始人创业故事?
华为老总任正非的创业故事
这是一个今天很多外人都津津乐道的故事:1987年,43岁的退役解放军团级干部任正非,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中年人,以凑来的2万元人民币创立了华为公司。当时,除了任正非,可能谁都没有想到,这家诞生在一间破旧厂房里的小公司,即将改写中国乃至世界通信制造业的历史。
创立初期,华为靠代理香港某公司的程控交换机获得了第一桶金。此时,国内在程控交换机技术上基本是空白。任正非敏感地意识到了这项技术的重要性,他将华为的所有资金投入到研制自有技术中。此次孤注一掷没有让任正非失望。华为采取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销售策略:先占领国际电信巨头没有能力深入的广大农村市场,步步为营,最后占领城市。
电信设备制造是对售后服务要求很高的行业,售后服务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当时,国际电信巨头的分支机构最多只设立到省会城市以及沿海的重点城市,对于广大农村市场无暇顾及,而这正是华为这样的本土企业的优势所在。另外,由于农村市场购买力有限,即使国外产品大幅降价,也与农村市场的要求有段距离,因此,国际电信巨头基本上放弃了农村市场。
事实证明,这个战略不仅使华为避免了被国际电信巨头扼杀,更让华为获得了长足发展,培养了一支精良的营销队伍,成长起来一个研发团队,积蓄了打城市战的资本。因此,在当年与华为一样代理他人产品的数千家公司,以及随后也研制出了类似的程控交换机的中国籍新兴通信设备厂商纷纷倒闭的时候,华为在广大的农村市场桃花依旧笑春风。
任正非是一个危机意识极强的企业家,当华为度过了死亡风险极高创业期,进入快速发展轨道的时候,他已经敏感地意识到了华为的不足。
1997年圣诞节,任正非走访了美国ibm等一批著名高科技公司,所见所闻让他大为震撼他第一次那么近距离,那么清晰地看到了华为与这些国际巨头的差距。任正非回到华为后不久,一场持续五年的变革大幕开启,华为进入了全面学习西方经验、反思自身,提升内部管理的阶段。这个削足适履的痛苦过程为华为国际化作了充分准备。
1999年,华为员工达到15000人,销售额首次突破百亿,达120亿元。已经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的华为,先后在印度班加罗尔和美国达拉斯设立了研发中心,以跟踪世界先进技术走向。这一年,华为海外销售额仅0.53亿美元,但华为已经开始建立庞大的营销和服务网络。这意味着,华为要在国际市场大施拳脚了。
但是,技术还没有绝对领先,品牌知名度亦不如那些百年老店,资本没有国际同行那么雄厚,华为的竞争法宝在哪里?
当华为在欧洲市场纵横驰骋的时候,答案其实就已经明了了。
独门绝技
如果说小客户还可以单靠价格打动,但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主流客户,单纯的价格战就很难起作用了,这些客户更关注的是设备提供商的综合实力,也就是说,从设备的设计、生产,到运输、安装、调试,以及到后期的服务,都要有完善的持续的解决方案。
华为独家中标qsc的ngn项目后,在与华为一起召开的项目中标发布会上,qsc总工frankthelen这样解释他们最终选择华为的原因:以提供全面的商业通信解决方案而著称的qsc将为客户提供更加丰富、便捷和经济的通信服务。华为公司以其快速的需求响应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其端到端的完善解决方案能够满足我们客户化的需求。
任正非与外国大公司交谈时,对方都陈述自己有一个多么大的服务网络,这显然已经成为他们竞争的杀手锏。
一名欧洲老牌电信运营商这样说:我们最怕的就是设备买回来几年后,设备供应商倒闭了,没有人来升级、维护,因此我们购买设备要综合考察设备供应商,只有那些具有持续发展的可能,在产品和服务上不用我们担心的供应商才会进入我们的视野。
这就要求华为要提升综合实力,为客户提供持续稳定的服务,且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响应客户的需求。
任正非很早就认识到了服务问题,他很早就提醒华为人:中国的技术人员重功能开发,轻技术服务,导致维护专家的成长缓慢,严重地制约了人才的均衡成长,外国公司一般都十分重视服务。没有良好的服务队伍,就是能销售也不敢大销售,没有好的服务网络就会垮下来。
相对于欧洲老牌电信设备提供商来说,华为的快速反应是优势之一。华为负责海外市场的副总裁邓涛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欧洲企业普遍反应较慢,用户提出一个修改建议,他们往往要一年甚至一年半才能改进。而中国企业,只要用户有需求,总是能加班加点,快速反应。一个要1年才改进,一个只要一个月就能改进,优势自然体现出来了。
欧洲人福利待遇好,工作与生活分明,工作以外的时间一般不再谈工作,更别提加班了,而华为作为成长型企业,更由于任正非一直提倡的拼搏精神,华为人的工作与生活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分的,为了一个单子可以不回家过年,甚至老婆生孩子都顾及不上;有任务就立即顶上去已经成了华为人的工作习惯。
任正非曾经说:以顾客为导向是公司的基本方针,为了满足用户的要求,我们还会做出我们更大的努力。
1998年,华为就在全国建有33个办事处和33个用户服务中心,与22个省管局建有合资公司,在莫斯科设立代表处,在东欧十多个国家安装了设备,为香港提供了商业网、智能网和接入网。
在中国,做一个企业,竞争对手是全球各发达国家的世界级巨子,他们有几十年甚至近百年的积累,有欧美数百年以来发展形成的工业基础和产业环境,有世界发达国家的商业底蕴和雄厚的人力资源和社会基础,有世界一流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研发体系,有雄厚的资金和全球著名的品牌,有深厚的市场地位和客户基础,有世界级的管理体系和运营经验,有覆盖全球客户的庞大的营销和服务网络。面对这样的竞争格局,面对如此的技术及市场壁垒,在中国,华为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只有通过勤奋弥补。
总结
华为18年来的快速发展,任正非这样说:18年来,公司高层管理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有许多高级干部几乎没有什么节假日,24小时不能关手机,随时随地都在处理随时发生的问题。现在,更因为全球化后的时差问题,总是夜里开会。我们没有国际大公司积累了几十年的市场地位、人脉和品牌,没有什么可以依赖,只有比别人更多一点奋斗,只有在别人喝咖啡和休闲的时间努力工作,只有更虔诚对待客户,否则我们怎么能拿到订单?
2007年8月6日,华为发布2006年年报,其2006年的实际销售额为672亿元人民币。有研究机构预测,华为的销售额将在2007年年度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从两万元资金起步,到1000亿销售额,华为用了18年时间。
任正非曾经说:进了华为就是进了坟墓。以这种精神提供的低成本快速服务,或许就是华为快速成长、在国际市场迅速推进的最大秘密
创业人物的创业故事?
《李嘉诚的创业故事》
李嘉诚童年过着艰苦的生活。14岁那年(1940年),正逢中国战乱,他随父母走难,逃往香港,投靠家境富裕的舅父庄静庵,可惜不久父亲因病去世。身为长子的李嘉诚,为了养家糊口及不依赖别人,决定辍学,先在一家钟表公司打工,之后又到一塑胶厂当推销员。由于勤奋上进,业绩彪炳,只两年时间便被老板赏识,升为总经理,那时,他只有18岁。
1950年夏天,李嘉诚立志创业,向亲友借了5万港元,加上自己全部积蓄的7000元,在筲箕湾租了厂房,正式创办“长江塑胶厂”。
不过,李嘉诚预料塑胶花生意不会永远看好,他更相信物极必反。于是急流勇退,转投生产塑胶玩具。果然,两年后塑胶花产品严重滞销,而“长江”却已在国际玩具市场大显身手,年产出口额达1000万美元,为香港塑胶玩具出口业之冠。
1965年2月,香港发生了严重的银行信用危机,人心惶惶,投资者及市民纷纷抛售房产,离港远走。香港房地产价格暴跌,地产公司纷纷倒闭。1967年,香港更发生反英暴动,进一步使房地产市场陷于死寂。
不过,李嘉诚却看好香港工商业的前景,认为香港这个商机十足的殖民地,不会久乱。他反行其道,在人们贱价抛售房产的时候,却大量购入地皮和旧楼。不出3年,风暴平息,香港社会恢复正常,经济复苏,大批当年离港的商家纷纷回流,房产价格随即暴涨。李嘉诚趁机将廉价收购来的房产,高价抛售获利,并转购具有发展潜力的楼宇及地皮。70年代初,他已拥有楼宇面积共630万平方英尺。
70年代的香港,4大资本最雄厚的英资洋行怡和、太古、汇丰及和记,在许多大失业的生意中,威力只手遮天。李嘉诚决定运用长江实业雄厚资金,收购香港某些具有实力的上市公司,第一个目标便直指怡和集团的主要旗舰“九龙仓”。
1978年,李嘉诚又再以出其不意的战术,收购另一个老牌英资公司青洲英泥,成为该公司董事局主席。不过,最令李嘉诚难忘的胜利,是成功的控制了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
李嘉诚的长江实业,以6.93亿港元的资产,控制了价值超过50亿港元的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实为“小蛇吞大象”的奇迹;而李嘉诚更因此成为入主英资财团的首位华人。
80年代以后,李嘉诚的版图再进行一系列的扩张。除了房地产外,还经营航运服务、电力供应、货柜码头以及零售等,形成一个坚不可摧,在香港举足轻重的大型综合性财团。
东方集团创始人的创业故事?
1978年,张宏伟于黑龙江创建东方集团。数十年来,东方集团创始人张宏伟励精图治、敢为人先,落子布局金融、现代农业、海外能源、港口交通、信息安全、新型城镇化、资源物产等强劲产业,践行国家战略,一步步奠定夯实东方集团可持续发展的牢固根基,在国家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中稳步前行。张宏伟是中国改革开放最早一批创业的民营企业家,并于1993年作为第一批民营企业家当选全国政协委员。
海底捞创始人张勇的创业故事?
2018年9月26日9:30寄小米和另一家备受瞩目的企业美团IPO之后,海底捞于香港。联交所上市。海底捞是由张勇,舒萍,石永红和李海燕共同创立的,目前张勇夫妇拥有公司总已发行股本的约62.7%,以10%的涨幅计算,张勇和舒萍的身价约为650亿港元。直接从2017年胡瑞百富榜第825位,以50亿人民币的财富,升至中国富豪榜第35位。在上市现场,海底捞创始人,董事长,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张勇和首席运营官杨丽娟敲起了铜锣。事实上,海底捞和刘的一样,是现在反正冷门成功最著名的例子,他出身普通,白手起家,打造了自己的商业帝国。除此之外,两位对基层工作人员的恩情和善意,也是广为流传的故事。
邓伟杰的创业故事?
这是一位睿智仁厚的强者,一位善良正直的企业家,几十年如一日,时刻不忘热心公益事业,感恩社会,回报社会。
在与深圳市中融利泰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邓伟杰的访谈之中,笔者走进了廖伟清董事长的人生世界,感受到他的朴素、平实、正直和慈善,人生路上走过了风风雨雨,历经了大风大浪之后,依然有着纯朴善良的心灵和那一份正直与真诚,仿佛沧桑仍记述着生命的激情与真实。霎时,有一种莫可名状的亲近感。
廖伟清,横岗街道大康社区土生土长的本地居民,一名普普通通的企业家。从小因家庭贫困辍学,小学没有读完,成为他至今的遗憾。廖伟清自改革开放以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过养殖鸡场,采石场,果园,客家餐厅以及房地产开发。平时还有房屋可以出租,经济上有一定能力,但在富豪聚集的深圳并不显眼。但是他十几年来致富不忘本,热心公益事业。至于捐款数额,廖伟清说自己没有统计过,因为做这件事是不求回报的。
从生意走进商场,由失败到成功,从辍学走上创业,廖伟清的岁月不仅是奋力打拼的记忆,更是人生价值的盛宴。他拥有的,不仅是丰沛的人生阅历和财富、敏捷的市场思维和眼光,更有一颗默默奉献的慈善之心……在商业气息无所不在的现代社会里,他泰然修身,独守一份质
朴的人生原色,不求自身享受而是热心公益、救济穷困。多年来,他积极投身社会慈善公益事业,一路走来,他的爱心付出与无私奉献,赢得了社会公众的好评。
扶贫助弱
热心公益慈善
作为一名成功的民营企业家,廖伟清清楚地认识到,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了他“先富起
来”的机会。“慈善发于内心,是爱和奉献,是企业家回馈人民应尽的社会责任,奉献社会应
该成为成功人士的追求。一个成功的爱心家,首先要具有的就是社会责任心,要当慈善事业的
行动者,当爱心奉献的传播者。慈善是一种力量,可以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走进深圳市
万富恒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廖伟清的人生,听着这些朴实无华的言语,我们时时处处感觉
到无限爱的温情。
据邓伟杰介绍,廖伟清从小就养成了乐于助人的好天性。在创业过程中,他耳闻目睹了不
少患者因无钱医治而耽误病情的悲情故事,这些经历激发了廖伟清的同情心。他曾暗下决心,
“将来我有钱了,一定要做两件事,一是助医,帮助贫困的患者治病;二是助学,让因为经济
困难失学的孩子有书读。”
廖伟清,横岗街道大康社区的居民,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知外来深圳打工者孩子因为贫
困而失学,于是便开始捐助这些孩子读书。多年来,他和家人的爱心之旅从未间断。
当初廖伟清决定要资助山区孩子读书时,全家人当即表示支持。这些年来,廖先生资助了
多名外地学生。他不仅资助学费,逢年过节,他都会汇款给这些孩子。他这样做的目的,只是
不想埋没人才。“我从没有想过将来他们的回报,我只是扶他们上马,将来的路究竟如何,还
刘邦的创业故事?
1、少年立志,不做庸人。应该说刘邦的志向是从年轻时就确立的,在他年轻的时候曾经游历四方,投在“战国四公子”信陵君公子魏无忌的门客张耳门下,这个人生经历对于刘邦的触动很大,在刘邦的心目中魏无忌的急公好义、宽以待人、礼贤下士等品质,深深的印入了心中。后来回到沛县,刘邦才能将自己沛县的这些兄弟都打造成后来大汉的栋梁之才。因此在咸阳看到始皇帝出巡时,刘邦便发出了感慨:“大丈夫应当如此!”这和项羽的:“我要取而代之!”截然不同。刘邦是确认了自己的目标,而项羽只是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目标引领人走向成功,而态度只能保证一时的激情。
2、贵人相助,底蕴初成。说到刘邦的贵人,并不是史书记载中的那条龙,也不是曾经多次资助刘邦的萧何,而是将女儿吕雉嫁给他,并且资助他起誓造反的岳父吕太公。按照史书的说法,这位老人为了躲避仇家来到沛县,吕太公有相人分本领,当他看到刘邦的时候就认定此人不凡。但我认为刘邦的不凡,并不是因为吕太公的相人之术,而是因为沛县县令的介绍,和吕太公和刘邦接触过程之后的判断。要知道吕家是人丁兴旺的大家,除了吕后之外,还有其兄长宗族不乏好勇斗狠之人,娘家人是刘邦创业初期最可靠的支撑。
3、创业团队,合作共赢。说刘邦搞的是最大的创业并不为过,别人创业无非是地位钱财,而刘邦要的是天下。对刘邦的所有追随者,他们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包括后来被刘邦剿灭的异姓诸侯王。人的能力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提升和锻炼的,跟随刘邦的这些沛县兄弟,不管是萧何、曹参,还是樊哙、夏侯婴等人均在战斗中磨砺了自己的能力,成长为栋梁之材,能力不是天生的,是后天打磨出来的,这个引路之人就是刘邦。跟着刘邦混,有肉吃,有酒喝,有女人,有钱财,有地位,有权力,总之一句话,跟着大哥混有前途。
4、慧眼识人,不负其才。说刘邦慧眼识人并不为过,可能很多人会说萧何是伯乐,滕公夏侯婴也是伯乐。但这些伯乐再有本事,他们并不是最后决定的那个人,要让韩信等人的才能得到发挥,最终的决定权在刘邦手里。项羽没有这个能力,以至于像韩信、陈平等原本在项羽手下的人都归附于刘邦。刘邦给了他们最大的信任和平台,让他们有机会发挥自己的能力,成为一代名将和一代名臣。用人之长、略人之短,这个能力不是一般人具备的。而正因为他的这种特质,使得不管事从沛县起家的萧何、曹参,还是半路来投的张良、韩信,亦或是陈平这样所谓的“叛徒”,都能够很好的团结在他的手下。
5、忍辱负重,暗中发展。有那么一句话说得好,那就是“小不忍则乱大谋”,刘邦是一个十分会忍的人。当初楚怀王定约,谁可以率先进入关中,那么谁就可以做关中王。结果刘邦抢先一步进入了咸阳,但是却惹恼了项羽,项羽要杀了他。这一次,他忍了。主动让出了关中,并且还尊项羽为王。后来项羽把他分封到了片源的蜀地,他再次忍了下来,并且还烧毁了栈道,表示自己再也不东进。正因为他忍了下来,所以他因此保全了自身的实力,在羽翼丰满之后,用计平定了三秦,并且开始与项羽开始争霸天下。
6、杀伐有度,掌控有术。刘邦能用人之才,同样能控人之欲。对于帮助自己打天下的这些异姓王,只要对自己的统治构成威胁的一概诛杀。同样对自己并没有威胁的功臣勇将和可信之人都给予了优厚的待遇,并委以重任。汉初三杰的萧何最后成为大汉开国之相,位列功臣之首,曹参、樊哙、陈平、周勃等人也都各得其所,连多次背叛刘邦的雍齿也被封侯。对于淡泊名利的张良,也封其为留侯,让其颐养天年。
7、休养生息,无为而治。刘邦当政时期,一方面平定诸侯王之乱外和匈奴,另一方面在国内推行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国策。汉律完全借鉴于秦法,力图改变西汉初年民生凋敝、人口锐减、土地贫瘠的局面。后又经吕雉、刘恒、刘启三人的努力,到了汉武帝刘彻时期,西汉的国力达到了鼎盛,因此刘彻才有底气喊出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口号,这背后我看到的是刘邦的智慧,吕雉的坚持,刘恒的坚韧,刘启的尝试,刘彻的底气。
厨师的创业故事?
很多成功的厨师都有着自己的独特创业故事。以国内著名厨师杨秀清为例,他是一名来自农家的普通农民,却在自己的家庭小餐馆里不断提炼、创新,最终开创了属于他自己的品牌。他的餐厅擅长菜系琳琅满目,口味多样,深受食客欢迎。 这种成功的原因在于,不仅要有良好的厨艺基础和独特的创新意识,还需要有强烈的创业精神。在某种程度上,创新、创造的过程同样需要艰苦奋斗、坚持不懈的努力。对于想要创业的年轻厨师来说,主打特色菜系、打造独特的品牌,甚至开发特色餐饮主题,都可以成为不同于平常的崭新起点。总而言之,既是成功的见证,也是创新精神的体现。
肯德基的创始人以及他的创业故事?
哈兰·山德士,1890年9月9日-1980年)是肯德基品牌的创始人。
发明了著名的“ 肯德基炸鸡 ”,开创了“肯德基快餐连锁”业务。肯德基是世界最大的炸鸡快餐连锁企业,在世界各地拥有超过15000家的餐厅,以山德士形象设计的肯德基标志,已成为世界上最出色、最易识别的品牌之一。
创业故事:
少年时期
1890年9月9日,哈兰·山德士出生于 美国 印第安纳州 亨利维尔附近的一个农庄。家境不是很富裕,但也还过得去。然而在他6岁那年,父亲去世了,留下母亲和3个孩子艰难度日。
为了生活,母亲不得不在外面接很多个活计来做,白天得去食品厂削土豆,晚上继续给人家缝衣服,没功夫照料家里幼小的孩子,山德士是老大,他肩挑起了照顾弟弟妹妹的重任。白天母亲不在家,小山德士只好自己做饭,一年过去了,他竟然学会做20个菜,成了远近闻名的烹饪能手。
12岁那年,母亲再嫁,山德士和继父的关系却不是很好,才念到6年级,他就再也不想读书了,家里的空气憋闷无比,山德士决定去工作,重新换个环境。他来到格林伍德的一家农场去做工,虽然辛苦,但也能维持个人温饱。此后他换过无数种工作,可以说什么活儿都尝试过,做过粉刷工、消防员,卖过保险,还当过一阵子兵,后来他还得过一个函授法学学位,使他能在堪萨斯州小石城当上一段时间治安官。
中年时期
40岁的时候,山德士来到肯塔基州 ,开了一家可宾加油站,因为来往加油的客人很多,看到这些长途跋涉的人饥肠辘辘的样子,山德士有了一个念头,为什么我不顺便做点方便食品,来满足这些人的要求呢?况且自己的手艺本来就不错,妻子和孩子也时常称赞。想到就做,他就在加油站的小厨房里做了点日常饭菜,招揽顾客。
在此期间,山德士推出了自己的特色食品,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肯德基炸鸡的雏形,由于味道鲜美、口味独特,很快炸鸡就受到了热烈欢迎,客人们交口称赞,甚至有的人来不是为了加油,而是为了吃可宾加油站的炸鸡。
刚开始这样做的时候,山德士是为了扩大自己加油站的生意,但是炸鸡的名声超出了加油站,由于顾客越来越多,加油站已经容不下了,山德士就在马路对面开了一家山德士餐厅专营他的拿手好戏——炸鸡。
为了保证质量,山德士系上围裙动手烧炸,并投资扩建了可容纳142人的大餐厅。这样,他就创建了一个初级的炸鸡市场。以后的几年,他边经营、边研究炸鸡的特殊配料(含11种药草和香料,使炸成的鸡表皮形成一层薄薄的、几乎未烘透的壳,鸡肉湿润而鲜美。至今,这种配料配方还在使用,但调料已增至40种。而这就是肯德基最重要的秘密武器,正如可口可乐的配方一样)。
到了1935年,山德士的炸鸡已闻名遐迩。肯塔基州州长鲁比·拉丰为了感谢他对该州饮食所做的特殊贡献,正式向他颁发了肯塔基州上校官阶,所以人们都叫他“亲爱的山德士上校”,直到现在。
晚年时期
“二战”后的一贫如洗
虽然生意不错,但山德士并不满足这样的成就,他别出心裁,又进一步,在饭馆旁边加盖了一座汽车旅馆。这样在著名的霍德华、 约翰逊 汽车旅店建成之前,山德士成为第一个集食宿和加油为一体的企业联合体。
但随着顾客增加, 山德士感到自己管理经验的缺乏,为此他专门到纽约康奈尔大学学习饭店旅店业管理课程,这使他能够很好地解决以后面对的饭店管理问题,但是还有问题存在。随着山德士餐厅的名声越来越大,客人越来愈多,要为那么多的顾客很快地炸好鸡,端上桌,却不是个容易解决的事儿。他总是一边手忙脚乱地为顾客炸鸡,一边听着急着赶路的顾客在旁边不停地抱怨。
山德士为此烦恼不堪,该怎么办呢?就在这时,一次偶然的压力锅展示会给了他一个启发,压力锅可以大大缩短烹制时间,又不会把食物烧糊,这对于他的炸鸡而言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1939年,山德士买了一个压力锅,他做了各项有关烹煮时间、压力和加油的实验后,终于发现一种独特的炸鸡方法。这个在压力下所炸出来的炸鸡是他所尝过的最美味的炸鸡,至今肯德基炸鸡仍维持这项使用压力锅的妙方。并且正如他所想象的,炸好一只鸡仅仅用了15分钟,时间短、味道好的炸鸡顿时成为当时大家谈论的热点,众多食客蜂拥而至,即便在30年代大萧条时间,山德士的经营依然红火。
可是“二战”的爆发让山德士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政府实行石油配给,加油站被迫关门。随后,由于新建横跨肯塔基的高速路穿过山德士的饭店,饭店被迫关门。这突如其来的改变把山德士推向了深渊,为了偿还债务,他甚至用光了所有的银行存款。哈兰.山德士,这位昔日受人尊敬的上校,一下子从人人尊敬的富翁变成了一文不值的穷人。这时的山德士已经56岁了,所能依靠的仅仅是每月105美元的救济金。但山德士不想就此了却自己的一生,况且那点救济金根本不能维持生活,一切还得靠自己。他看着政府给他的第一张社会安全支票对自己说:“政府每个月要给我105元,让我勉强过活。必定有些事是我能为自己和为别人做的。”
山德士冥思苦想,该怎么做,才能摆脱困境,他拥有的最大价值的东西就是 炸鸡 了,这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突然,他想起曾经把炸鸡做法卖给犹他州的一个饭店老板。这个老板干得不错,所以又有几个饭店主也买了山德士的炸鸡作料。他们每卖1只鸡,付给山德士5美分。困境之中的山德士想,也许还有人这样做,没准这就是事业的新起点。就这样,山德士上校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次创业,他带着一只压力锅,一个50磅的作料桶,开着他的老福特上路了。
身穿白色西装,打着黑色蝴蝶结 ,一身南方绅士打扮的白发上校停在每一家饭店的门口,从肯塔基州到俄亥俄州 ,兜售炸鸡秘方,要求给老板和店员表演炸鸡。如果他们喜欢炸鸡,就卖给他们特许权,提供作料,并教他们炸制方法。
开始的时候,没有人相信他,饭店老板甚至觉得听这个怪老头胡诌简直是浪费时间。山德士的宣传工作做得很艰难,整整两年,他被拒绝了1009次,终于在第1010次走进一个饭店时,得到了一句“好吧”的回答。有了一个人,就会有第二个人,在山德士的不懈坚持之下,他的想法终于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
1952年,盐湖城第一家被授权经营的 肯德基 餐厅建立了,这便是世界上餐饮加盟特许经营的开始。紧接着,让更多的人惊讶的是,山德士的业务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在短短5年内,他在美国、加拿大已发展了400家的连锁店。
1955年山德士上校的肯德基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与此同时,他接受了科罗拉多一家电视台脱口秀节目的邀请。由于整日忙于工作,他只有找出唯一一套整洁的西装——白色的棕榈装,戴上自己多年的黑框眼镜,出现在大众面前。老资格南方上校烹制炸鸡的形象,很快就吸引了众多记者和电视主持人,年近七十的山德士被吵嚷着要与他合作的人团团包围,要买特许权的餐馆代表还在蜂拥而至。为此他建起了学校,让这些餐馆老板到肯德基来学习怎样经营特许炸鸡店。
1964年,一位年仅29岁的年轻律师约翰·布朗和60岁的资本家杰克·麦塞等人组成的投资集团被山德士的事业深深打动,他们想用200万美元来购买该项事业,在当时这是笔不小的数额,虽然心中极为不舍,但考虑到自己已经74岁了,山德士还是同意了,把接下来的事业交给下一代去做。
1971年,经由上校的同意,布朗和麦赛将这项潜力无穷的事业出售给休伯莱恩公司。而这时肯德基的年营业额已经超过2亿美元。虽然此后肯德基事业不断转手、变化,但特许经营的方式一直没有改变,当然,它的形象也永远都是那个一身白色西装、满头白发,戴着黑框眼镜,永远笑眯眯的山德士上校。山德士的一生是一个传奇,他干过各种各样的工作,但在40岁的时候才在餐饮业上找到了自己事业的起点,然后历经挫折,在66岁的时候又东山再起,重新创造了另一个辉煌,有了他的“特许经营”,今天的肯德基才会是全球最大的炸鸡连锁集团。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