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顾他人误解最终成功的故事作文
不顾他人误解最终成功的故事作文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王献之依缸习字》 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自己也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献之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诗,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警聪敏,而且还特别喜欢习字。王献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与这个大水缸密不可分! 《朱元璋放牛读书》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从小连私塾都没有念过,但是他聪颖过人,勤学好问,终于成为建立明朝的开国皇帝。 《柳公权戒骄成名》 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他也因此有些骄傲。不过,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没有手的老人,竟然发现老人用脚写的字比用他手写的还好。从此,他时时把“戒骄”记在心中,勤奋练字,虚心学习,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屈原洞中苦读》 这个故事讲述了,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王十朋苦学书法》 王十朋从小聪颖过人,文思敏捷,可是书法却不如人意。于是,他痛下决心,一定要练好书法。终于,宝印叔叔的指点下,他终于悟到了书法真谛,成为一名大书法家和文学家。 《王羲之吃墨》 被后人称为“书圣”的王羲之,小的时候是一个呆头呆脑的孩子,每天都带着自己心爱的小鹅悠悠逛逛。王羲之每天刻苦练字,却被老师卫夫人称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恼,在小鹅的启发下,王羲之在书房写成了金光灿灿的“之”字,但却误将馒头沾墨汁吃到了嘴里,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范仲淹断齑划粥》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我心目中的范仲淹,作文500字
汴京,没有范仲淹已经很久了。
大宋的春花开开落落,已不知过去了多少年,似乎谁也没有察觉。
取出一本压在书柜最底层的宋词,轻风吹去上面的细细尘埃,他的气息渐渐扑面而来,缠绕在书页间,执着而又倔强,像他一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的,这句话,他夜夜在说。夜阑尽处,闪烁的微弱心火,映出他决绝的容颜…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告别了繁花似锦的汴京,一路上风餐露宿,他忘记了有多少人死于饥饿和劳累。前面的人倒下去,后面的战马踩上去,鲜血混入泥土。他不敢亦不愿回头,回头已然没了意义。或许,当他们再次经过这里时,那些人已成了累累白骨。可没办法,既然选择了驻守边塞,选择了报国,就没有回头路。
终于可以驻扎下来。他们,是那群死人中的幸存者。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切都安静下来,苦涩和思念终于细细密密的蔓延开来。这不能怨他,你知道那些军士是怎么唱的吗?他们唱“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他们哀伤的声音像一只无形的手,揉搓着他的心。良久,一滴冰凉的泪滑过面颊,像一颗流星滑过天际,心中却越发苦涩----明天,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命坐在这里流泪……
其实,当他写下“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他一定也想过放弃,想到解救这些不得不战争的生灵。大家逃了吧,散了吧。他不怪他们。毕竟,这“四面边声连角起,长烟落日孤城闭。”是如此的催人泪下。可是,他不能这么做。尽管,边塞的凄苦令人难以忍受。尽管,那最初的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早已被战争击打得支离破碎。可他就是做不到,做不到背弃自己的祖国。选择了报国,就不要怕背井离乡。而死亡,本就是不能确定何时出现的流星,在战场上,更可能随时陨落。
可范仲淹这个男人,偏偏又这般倔强。驻守边塞已是让他尝尽苦楚,在面对被压迫的人民时,他若能视而不见,老老实实居庙堂之高,或许他的命运会好许多…
只可惜,他做不到…大殿上静的出奇。“啪——”一本奏章被清脆地掷在他膝前。饱含他心血的墨迹印在白纸上,连半句朱批也无。“范卿!你还没想明白吗?”那声音冷得像冰,一下下将那颗已是百般疮痍的心碾得支离破碎。就算是这样,改革这件事,他始终不觉得自己有错。“陛下希望臣明白什么?即使您将臣的话当做乌鸦的叫声,臣也宁鸣而死,不默此生!”“好好好,你既如此说,朕也再无话可说,你走吧!”
紫宸殿的地毯那样红,那猩红一色刺痛了他的眼睛。嘴角浮现出一个极尽凄苦的笑,又要被流放了。然而,这么多年一次次的流放,早已习惯了不是么?他孤独地跪在大殿中央,郑重三拜。随着这最后的拜别,那场凝聚了范仲淹无尽心血的改革也付之东流。落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看见这些字如红色的流星坠落。多年的沉浮猝然结束。一生路尽,他如此眷恋这人世。纵使,命运将他玩弄了多次。死亡来临的那一刻,他没有痛苦,有的,只有蓦然回首时的不舍和眷恋。命运浩浩如江水,向来由不得人做主,他只能无力沉沦其中。可他依旧要倔强的说出报国的誓言,好像自己真的做得了主似的。
对不起,我的大宋,我真的尽了力。只是这一生太短,我无法完成誓言,可惜我的眼睛再也无法亮起。
范公,我不曾怪你。我知道你已尽力。你这一生沉浮都是为了我。大宋有这样的臣子,三生有幸。
事隔千年,如今,我们已将他的誓言吟咏千遍。
合上书,我睁大眼睛,我要看,这誓言为何还如此鲜明?世间还有没有他这样的人存在?不论存在与否,我还是要说,范公,北宋有你这样的爱国臣子,北宋之幸。当我们回眸史册,你的身影和思想依旧在茫茫历史中闪耀华光。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