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创业 > 正文内容

诗词歌赋包括名言吗

2025-03-26 13:08:35励志创业1

一、诗词歌赋包括名言吗

诗词歌赋不包括名言,但名言中有诗词歌赋。换句话说,名言是一个比较宽泛的大概念,而诗词歌赋是一个范围较窄的概念。比如: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是一个名言,但它既不是诗词,也不是歌赋。

诗词歌赋包括名言吗

二、求成语故事100字左右

气壮山河

出处宋·陆游《老学庵笔记》 赵元镇丞相与谪朱崖,病亟,自书铭旌:“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 山河壮本朝。” 释义 比喻人的豪迈之气如同高山大河。 故事 南宋大臣赵鼎出身贫寒,四岁就失去父亲,在母亲抚养和 教育下成长。他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当官时敢于批评权贵,受

以卵击石

出处《墨子·贵义》 以其言非吾言者,是犹以卵投石也,尽天下之卵,其石犹是也, 不可毁也。 释义“以卵投石”也称“以卵击石”,意思是鸡蛋碰石头。比喻自 不量力,自取灭亡。 故事 有一年,墨子前往北方的齐国。途中遇见一个叫“曰”的人, 对墨子说:“您不能往北走

之乎者也

出处: 《湘山野录》 (太祖)上指门额问普曰:“何不只书朱雀门,须著之字安用?”普 对曰:“语助”。太祖笑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释义: 讥讽文人咬文嚼字,不讲实际。 故事: 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在当上皇帝以后,准备拓展外城。 他来到朱雀门前,抬头看见门额 画饼充饥

三国时候,魏国有个人叫卢毓。他十岁就成了孤儿,两个哥哥又先后去世。在兵荒马乱中,他辛勤努力养活著寡嫂和侄儿,日子过得很艰难。他的为人和学问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后来卢毓做了官。他为官清正,任职三年多,提出了不少好建议,魏明皇帝很信任他。

那时选拔官吏,一般是凭人推荐,而推荐者往往只推荐有名的人物,这些名人多数只重清谈,不务实际,互相吹捧,因此魏明帝很不满意。在选拔中书郎时,魏明帝就下令说:“这次选拔,要由卢毓来推荐。选拔的人不要只看名声。名声就像在地上画个饼一样,其实是不能吃的啊!“

“画饼充饥“的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产生的。现在往往用来比喻用空想来作自我安慰,或者用来说明虚名是没有实际用处的。还有个成语“望梅止渴“,意思和它相近。

望梅止渴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第二十七》:“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望梅止渴的心理原理

话说曹操带兵走到一个没有水的地方,士兵们渴得很,为了激励士气,曹操就对士兵们说:“前面不远处有很大的一片梅树林,梅子特别多,又甜又酸,到时我们吃个痛快。“士兵们听了,一个个都流出口水来,不再嚷渴了,行军的速度也加快了。

在电影《上甘岭》中,我们可爱的连长也成功地演绎了一回“望梅止渴“的现代版。电影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坑道里严重缺水的危机情况下,连长给战士们讲述了一个“梅子“的故事,引得战士们一个个都在吞口??

事实上,望梅止渴这个典故道出了一个非常有趣而又十分常见的心理现象--联觉。联觉是指由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活动。具体到望梅止渴这个典故,就是由听觉引起了味觉。除味听联觉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有这样的体验:看到红的、橙的、黄的颜色会产生温暖的感觉,而看到蓝的、青的、绿的颜色会产生寒冷、凉快或清爽的感觉,因而前者称为暖色,后者称为冷色。这是由视觉引起温度觉的结果。

最常见的是色听联觉,即听到一种声音会引起一种色觉,通常是低音引起深色,高音引起浅色。心理学家兰菲尔德(H. S. Langfeld)曾做过一个有关色听联觉的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音符会引起不同的色觉,而且对同一个人来说,音调和颜色的联系是相当稳定的,有些人在7年后仍保持c音符与红色,d音符与紫色,f音符与粉红色,b音符与非常明亮的铜色的对应关系。

正因为联觉现象的普遍存在,也使人们在有意无意中把这一心理学原理应用到日常的生活中,尤其是在现代的广告中有相当普遍的应用。

三、卧薪尝胆的典故及意义

身卧于柴薪,口尝着苦胆。比喻发奋磨砺,时刻不忘雪耻 此臣子痛心切骨,卧薪尝胆,宜思所以报也。——《宋史·胡宏传》 勾践即位时,邻国吴国的国君是阖闾 由于其父允常不肯帮助吴国攻打楚国,又支持阖闾弟夫概自立,两家结下了怨仇。阖闾趁越国有丧事之机,兴兵讨越。在槜李之战中,越军射死了吴王,加深了双方的仇恨。夫差继位后,发誓要报越国杀父之仇。公元前494年,吴越夫椒之战中,勾践一败涂地,被困在会稽山。 打了败仗的勾践听取了臣下文种、范蠡的意见,答应卑辞向吴国求和,等待时机以再图大业。文种通过吴臣伯喜否 说服吴王接受了越国的求和,勾践夫妇入吴为奴,在阖闾墓旁的石室里喂养马匹。他们小心地侍候着吴王,百依百顺,忍饥挨冻,毫无怨言。整整三年,吴王终于相信他们已臣服了,决定放他们回国。 回到越国后,勾践迁都会稽,重修政制,用最快的速度复兴国家。他尊贤礼士,敬老恤贫,以百姓为念。为了牢记亡国之痛、石室之辱,不让舒适的生活消磨了意志,他撤下锦绣被,铺上柴草祷,餐钦时先尝一口悬在床头的苦胆,给后人留下了卧薪尝胆的成语 补充: 近二十年来我们的电视剧中表现帝王的实在不少,从 秦始皇 到 汉武帝 、唐太宗、 宋太祖 ,康熙、 雍正 、乾隆,制作者们多是从他们的雄才大略、驭臣之术、情感生活切入,写来写去总也跳不出那几个套路。惟独 勾践 这个人物差异极大,他三年为奴,尝粪问疾,二十年 卧薪尝胆 、励精图治,能吃人所不能吃之苦,忍人所不能忍之辱,百折不挠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最终以弱小的越国打败了强大的吴国,创下以弱胜强、以卵击石的神话!是一个 大写 的人! 一、勾践更有人类意义 这是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的著名评论家白烨先生对 《卧薪尝胆》 剧本的评语。乍一听,这话似乎很大,细细想来, 恰如其分 。因为世界帝王史上还不曾出现第二个像勾践这样奇特的人生经历,超人的精神与意志,没一个帝王三年为奴、尝人粪便,受尽凌辱!回国后,二十年卧薪尝胆, 韬光养晦 ,发奋图强,最终以弱小的国家打败强大的敌人!在他百折不挠的精神意志面前,许多不可能都变为可能!面对勾践,面对“卧薪尝胆”,由不得让人产生一种强烈的测试欲望:人的生理极限、心理极限、意志极限到底在哪里?所以,说它更有人类意义,一点不过分! 作为一个制片人,六年来,从策划到剧本出笼,到搭建制作队伍拍摄完成,宣传等等,甘苦 历历在目 ,但《卧薪尝胆》的故事却像一坛老酒,醇香不尽,令人思考不尽。 二、勾践“能忍人不能忍之辱” 我在许多场合都跟人说:“卧薪尝胆”的故事是几千年 中华文明史 中经典中的经典,茅盾先生也在他的文章中称“可与 三国演义 媲美”。 中国人教育孩子常爱用古代经典故事来比喻、说教、激励。比如“ 闻鸡起舞 ”、“ 头悬梁锥刺股 ”、“跨下之辱”、“卧薪尝胆”等等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的形象化教育。在形容忍辱负重的典故中,我以为 韩信 的“跨下之辱”已够极端,但比起勾践的“尝粪问疾”、“卧薪尝胆” 就显得“ 小巫见大巫 ”了。韩信只是从人裆下钻过,而勾践从一个过惯了 锦衣 玉食的一国之王,成为吴国的阶下囚,为奴三年,受尽凌辱。他为了活下去,为了生存,为了复国、复仇,为吴王当马夫,当“ 上马石 ”!更令人发指的是,他为了进一步麻痹夫差,以为夫差看病为名,竟尝其粪便,这令人想起来就作呕的行为远远超出了人的生理极限!实在难以想象!所以,我说勾践 “能忍人所不能忍之辱”! 三、 勾践“能吃人所不能吃之苦” 勾践终于感化或者说麻痹了夫差,他终于回到越国,他励精图治,他本可以立刻回到花天酒地的生活,但他为了防止自己忘掉苦难和凌辱,每天睡在柴草上,一睡二十年!这是何等的意志!可还不够,每天早起尝一口猪苦胆。有道是,世间苦不过 黄连 苦胆。我没尝过苦胆,但自抓了这个题材后,常向人问起,吃过苦胆么?一百个人也问不出一个,所以说人们对苦胆的概念,其苦到何等程度的印象几乎是没有的,或者说是模糊的。如此苦的东西,那勾践竟一吃二十年!二十年是何等的漫长,何等的煎熬!从人的意志和毅力来分析,也是人的生理极限的突破,更是人间闻所未闻!按当下的新词说,勾践是“超人”一点不过分!所以我又说,勾践“能吃人所不能吃之苦”。 但是二十年的“卧薪尝胆”既造就了勾践,也彻底磨灭了他的人性。他几乎成了一个冷血的君王,尝粪问疾,卧薪尝胆二十年!勾践忍人所不能忍之辱,受人所不能受之苦! 他苦心励志,发愤强国,创下了以小打大,以弱胜强,以卵击石的人间神话!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lzsty.com/lzcy/161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