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诗词的世界中漫步为话题的作文
一、在古诗词的世界中漫步为话题的作文
沉醉在古诗的世界里

那绚丽如彩虹般的,那梦幻如魔术般的,那峻峭如高峰般的,是古诗,是我们身边的古诗,怀着一颗平静的心去细细体味,就会沉醉其中,沉醉于那美妙的古诗中。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国土遭元军蹂躏,山河破碎,南宋王朝在元军的攻逼下岌岌可危,如今部下将士牺牲殆尽,亲人被元军俘虏,自己孤零一人,身陷敌军,犹如风雨吹打的浮萍,无所依托。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悲剧已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但面对这种巨变,诗人想到的不是个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的遗憾自己没能在军事上获得胜利,从而扭转局面。如今路过了伶仃洋,触景生情,诗人忠贞报国,却眼看大好河山沦入敌手,痛苦和悲愤是难以名状的。最终,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己命运作出了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以死明志,以死报国。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北风劲吹,雪花飞舞,忽然间宛如春风一夜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一向迎风招展的红旗却硬硬的垂落着,不能翻动,旗上的冰凌何等厚重,天气如此寒冷,一切都显示这是一个冰天雪地的世界。诗人和朋友分别时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真是依依不舍,“去时雪满天山路,”只见白茫茫一片,路也看不见,这一路可怎么走啊!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暮春时节,是“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时候,可是诗人赋予落花以生命和感情,花儿虽凋零但没有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它还要回到养育过它的泥土中去,化作春天的土壤,来养护来年新开的花朵,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诗人以落花自比,辞官还乡就好像是花朵凋零,但即使牺牲自己,也要为下一代的成长出力。
古诗,是绚丽的,是梦幻的,是深厚的,令人沉醉其中,无尽的沉醉......
浙浙沥沥下着小雨的夜晚,我爱独坐窗前,泡一杯清茶,捧一本诗词集,在橘黄色的灯光下,独享古诗词带给我的无尽欢乐。
那一首首传颂千古的诗词,饱含了我多少的向往啊!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着苏轼的旷达,李白的豪爽;领略着李清照的婉约,陆游的悲壮;陶醉在王维的田园情怀里,辛弃疾的浪漫狂想中……
这一切的一切,都令我如痴如醉。在阳光灿烂的春日,在荷香四滋的夏季,在月白风清的秋夜,在银装素裹的严冬,我用心品昧着、用情感悟着诗词带给我的另一种境界,另一种思想。
如涓涓流水,如淡淡云烟,那些清丽雅致的小诗,总会穿过我的心头,在我的脑海里萦绕不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我陶醉在早春的清新之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我陶醉在夏日的绚丽之中;“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我陶醉在秋夜的温婉之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又陶醉在冬雪的烂漫之中。
一唱三叹的琴声,荡气回肠、壮怀激烈的号角,铿锵有力,那些苍凉悲壮、富有哲理的诗词总会震撼我的灵魂,在我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我读出百姓苦难的呻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我读出封建士大夫的苍凉与悲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又读出了前人豁达的胸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被诗人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感动着;“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我被游子的思乡情绪感染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如良师益友的劝勉,激励着我更加勤奋地去拼搏,去创造……
一曲又一曲,一首又一首,如神奇的音符,如可爱的精灵,给我超凡脱俗的享受,让我无法摆脱对它们的钟爱。啊,陶醉在诗词无尽的情思、情趣、情理之中,感觉真的挺好!
望采纳,谢了
二、古诗里的故事作文四年级之登鹳雀楼
古诗里的故事——登鹳雀楼
太阳依着大山慢慢的落下,汹涌的黄河正在流向波澜壮阔的大海,如果想要看到更远的风景,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三、谁有写《游子吟》的故事的文章?要400字以上的(不要超过550)
冬天,凛冽的寒风呼呼地刮着,鹅毛般的大雪覆盖了大地,到处粉装玉砌,银装素裹。一间破旧的小屋中,微弱的灯光下,只见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坐在灰暗的灯光下,正为即将离家的孩子缝补衣服,母亲眯缝着眼,左手拿着针,右手拿着线,在这一针一线中,包含着母亲对儿子的多少牵挂与担心,家中贫困潦倒,没钱买绫罗绸缎给孩子,只能为孩子缝些粗衣麻布,但在这些粗衣麻布中,溶进了母亲的千般情与千般爱。
夜深了,刺骨的寒风透过一快破布侵入屋内,使母亲不禁打了个寒颤,她站起身,垂了垂酸痛的被背,端起一杯热腾腾的茶,走进了儿子的房间,为儿子披上衣裳,担忧地说:“儿呀,天冷了,早些歇息,明还要起程呢!”孟郊放下手里的书,看着憔悴的身影,思绪万千,母亲一丝不苟地为将要离家的儿子缝补衣裳,生怕在外地没有人给他缝衣,树枝般枯黄的手上长满了老茧,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在昏暗的灯光下为儿子穿针引线,不时揉了揉眼睛,理了理头发,饱经风霜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憔悴与担忧,“你出门在外,一定要照顾好自己啊。”孟郊望着母亲布满皱纹的脸上,热泪盈眶,握着母亲长满老茧的手,感动不已,想留下来陪着母亲,但是又不想辜负母亲的希望,扬名于世,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考上了个小官,欣喜若狂,但这比天高、比地厚、比海深的恩情,却无法报答。这不禁使孟郊感慨万千。明日就要离开慈爱的母亲,离开生他养他的故土了,母亲的怎能报答?这小草的心怎能报答春天的温暖呢?儿子又怎能报答母亲的恩惠呢?
另外一篇
夜深了,村庄里的人都纷纷熄灯休息了,只有孟郊家的灯还亮着,有一位年过花甲的老母亲正在为准备外出的儿子缝制衣服.
母亲透过那微弱的灯光颤颤地瞄准针眼,一针一线地为儿子缝制衣服,母亲的头发已经花白,饱经风霜的脸上布满皱纹.她的每一针,每一线都那样细密均匀。虽然这不是什么绫罗绸缎,只是粗衣麻布,可这却融进了母亲的千般情,万般爱。而孟郊则在油灯下专心致志地读书,希望可以一举夺魁,为家争光,为国效力。
母亲想:儿子要是一去几年,迟迟不归,会不会受伤,会不会着凉,会不会吃不饱?……想着想着,几滴眼泪不知不觉地滴在刚缝的新衣上。过了好一会儿,母亲才把衣服缝好了,她又把衣服上上下下检查了一遍,生怕哪里缝得不结实。母亲心疼地说:“孩子,早点睡吧,明天还要赶路呢。”孟郊说:“好的,母亲先睡吧,我再看会儿就睡。”灯油烧完了,孟郊只好睡觉,但躺在床上的他怎么也睡不着,他在想,明天就要离开母亲,离开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 他心里有多少个不愿意啊,但即使这样,也不能改变他考取功名的决心。在风声的伴随下,他沉沉地入睡了。
第二天,天还没亮,孟郊就要出发了。母子俩各怀心事,来到村口。母亲深情地拉着儿子的手,依依不舍。但她明白,要让孩子有所成就,只有去磨练才行。临别前她只说了一句话:“儿啊,一路小心,娘不在你身边,你可要好好照顾自己!娘在家盼着你早日带着好消息回来啊!”孟郊听了,含着眼泪说:“孩儿不孝,不能在家孝顺您老人家,还让母亲担心。放心吧,娘,孩儿一定早日赶回来。”然后转身便消失在晨雾中。孟郊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那缝得又细又密的针脚,又看见路边挂着露珠的小草。心里想,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的阳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它深厚的恩情啊! 孟郊触景生情,即兴写下了《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窗外依然寒风凛冽,但屋内却依旧温暖。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