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个记叙散文,有关土地的。
一、找一个记叙散文,有关土地的。
土地里究竟创造了多少历史的辉煌呢?遥想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一定是与泥土相亲相爱的。那时候文明还没有建立,一切都处于草创阶段。先祖们分散在原野上、山林里、高山上。人民不胜禽兽之众。他们触目所及的是莽莽苍苍的丛林、是一望无际的荒原、是冰峰林立的高山。于是,先民们放火烧山,开垦土地。他们已经渐渐明白春天花会开,秋天会结果。冬天,一切又都凋零了。种子种到了地里。他们用石斧、木犁辛勤耕耘。女人们在家里缝补兽皮,制成衣帽、围裙。农闲时男人们在外面打猎,采集野果。慢慢地、慢慢地,文明一点一点积累。温饱逐渐解决了,生活也逐步稳定了。民众的创造力于是也一天一天进步了。家里缺一个凳子,于是他们就近挖来了泥土,做成了凳子。家里缺少灶台,于是他们用黄土做成灶台。于是,碗,水罐,水盆,大锅,坛子,都用泥土做成了。先民们早就发现火是一种重要的资源。火不但能烧熟食物,使食物发出更香甜的滋味,还能使泥土做的器物更为坚固。于是在开始的阶段,陶器也就诞生了。这是文明的一大进步。从这里开始,先民们也就逐步摆脱了那种刀耕火种的历史了。他们开始了真正的、初步的创造。他们也初步尝到了创造的甜头,初步品尝了文明的果实。于是他们有些兴奋、有些激动。他们不但模仿外物,也开始逐步深入自己的内心。于是他们按照自己的内心所想、所得,创造出了外界未有的事物。他们用泥土做出了陶猪、陶牛、陶狗。甚至怪兽。并在上面刻画图文。这时文明又前进了一步,逐步由器物实用的阶段进入了创造审美的阶段。而这些这个时候,艺术也就产生了。文明发生了质的转变。据说我们的先民们早在五六千年以前就已经用泥土盖成了高大整齐的房屋。并用火来烧,使之变得坚固,并在居室里四处描画花纹。我们用土制成了陶范,铸成了青铜器;我们用土制成了陶人、陶马;我们用土烧成了瓷器,上面描绘了精美的花纹。我们用土制成了泥字,印成了书籍。我们用土建造了高达宏丽的宫殿。在大一统的时代里,四方的人们用木器盛着泥土,送到京城,制成了五色土。象征着天下太平,五谷丰登,人民幸福。土地是那样地亲切,土地是那样地可人,土地是那样地甜美。猛然想到,我们原来是从黄土里爬出来的,我们创造的是黄土文明。据说欧洲人是从黑森林里走出来的;阿拉伯人是沙漠之子;土耳其人生长在草原上。我们呢?我们原来是土人。
二、尊重自己的土地。作文600字至800字
尊重自然尊重自然风,给我们带来了凉爽;火,给我们带来了温暖;水,给我们带来了生命;大地,给我们带来了依靠;电,给我们带来了发展。大自然,给予了我们好多好多。但我们人类,知恩图报了吗?尊重自然了吗?没有,我们没有,为了满足,为了房子,人命砍树,为了家具,人们砍树;为了装饰品,人们也砍树。大自然是无私的。她不会介意的。但人们的欲望,大自然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发财梦,诱惑着人们去无休止地砍伐树木,就这样,人们一直进行了好久好久……没有,我们没有尊重大自然,为了方便。为了方便,人们正无休止地使用着一次性用品,为了少走段路,人们乱丢垃圾,人们“抄近路”,无情地踏过小草,为了燃料所带来的动力,人们正在无情的吸食着大自然的血液。人们的行为,正在伤害给予我们一切的自然……自然,一直对我们是那么地好,为了不让世界只剩下“人”这种动物,她还赠予了我们好多的伙伴——动物。但是,人类是如此的邪恶,正在进行着一场惨绝的“大屠杀”。正在屠杀着我们的“伙伴”“朋友”。一个个物种的灭绝,一类类的珍稀动物,“灭绝”与“珍惜”难道不是人类创造的名词吗》大自然的尊重在哪里?不要太过分了,请尊重大自然,人们已经把它逼到绝境了。大自然的“孩子”不是只有人类,小草,小花,小动物都是他的孩子,在自然中,人与动物平等。大自然是绝对公平的,人们若是不尊重大自然,那么她也不会尊重我们。那时,风带来的将不是凉爽,而是强风的呼啸;火带来的将不是温暖,而是无情的燃尽一切;水带来的也将不是生命,而会是淹没人类中的破坏者;那时,大地将会是抖动地……尊重大自然,为了大自然,也是为了我们,更为了将来,请尊重她!
三、以故土,乡情为话题写一篇600字作文
故土乡情 那个山村,极小。十几户人家,错落在前后两条沟里。每家的房梁,都被煤油灯或蜡烛什么的熏得包公脸一样黑。没有电,世界便由此变小,少了许多时髦的争斗与倾轧。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互相帮扶,无事相安。一家杀年猪,全村人都要吃到正宗的酸菜白肉血肠;一家娶媳妇,全村办喜事;一家发丧,满屯不动烟火,与丧家一同分享孝带,去吃白菜老豆腐;一家夜里有了病人,全村男丁壮妇会应声而起。来了客人,你不必为措手不及而发愁,左邻右舍自会送来时令鲜菜。人们的生活节俭,没有多少钱,却处处荡漾着质朴、洒脱、宽厚与芬芳。又没有赌,赌博风极盛的时候,这里仍是一块不被污染的绿地。我的故土,是一曲醇芳、隽永、绵长的田园牧歌,是真的“桃花源”。 在这块土地上,你时时会感到一种朴拙的宽容和力量。六十年代末,命运使我不容选择地成了一名“返乡知青”,想到自己也许注定要在这里苦度的时候,心情便很沉重。门前是山。山脚,有一株合抱粗的垂柳。柳下,是一条极瘦、却极清澈的小溪。每当月上东山、蛙鸣阵阵的黄昏,便有一把破旧的二胡,嘶哑地呜咽起来,向静山、冷月、瘦溪,向父老乡亲倾述着无可排解的忧郁,这时便会有诸多乡亲默默环立,静静地凝视着。目光固然是无法理解的困惑———他们珍爱脚下的黄土,企盼风调雨顺好年成,决不膨胀的欲望与那土地已结成一个牢不可分的整体而世代相安,却支持、怂恿这块土地的“叛逆”:“争口气,有出息的进城去。”这是一种看似相悖却意味深长的、真正属于那块土地的价值观念。 我要参军走了,乡亲们便来道贺。那贺物,是不知压在箱底多久舍不得吃的一两束挂面,是还带着母鸡体温、需换油盐用的几个鸡蛋。一位邻屯长辈,送来三元钱,却是由一张纸币、一沓角币、一堆“钢鏰儿”五六个品种组成的。“拿着补补吧,别屈着孩子。”我知道,这是“一堆”不知攒了多久的钱,即便在物价尚廉的那时,也实在“补”不了什么,却令我至今难忘,我不敢忘。每当我今天挥洒几十金、上百金而不在意的时候,常常想起那样的“一堆”,令我汗颜。 我竟然真的“混”进了省城,黄土、老树、瘦溪悄然远去,生活之舟将我载入另外一个世界,不管愿意不愿意,终将接受另一种文化的洗礼和锻造。于是,学会了装模作样地穿西服,不情愿却又故做绅士般地扎领带,穿牛仔,穿T恤,蹩脚地跳什么“慢三”、“快四”。我不愿失去故土赋予我的情感与品格,不愿失去的却正在悄然失去,时时感到灵魂深处的失落与不安。 时值盛夏,回家。县里小车来送。当这小小的“甲壳虫”艰难地爬行在故乡的土路上,车窗外不时掠过旧时同学、儿时伙伴与老少乡邻辛勤劳作的身影时,我清晰地感受到这小小的甲壳给我与乡亲们拉开的无形距离与隔阂所带来的重压。我竟由于自惭而不敢停车打招呼。车近村边时,陷进泥浆路里,不远处,一儿时伙伴赶着两只黄牛犁地,见是我,“哦,回来了”。不等我说什么,便径直走去卸犁杖,摘套,为我赶牛拉车。我赶紧前去搭话,庄稼“茬口”好吗?几成苗?雨水“赶趟”不?猪羔什么行市?牝牛下牝牛,三年五个头,能剩多少钱?终于无话可问,终于无话可说。昔日寒霜初凝、月明星稀时,一起“护青”的秋夜长话竟已恍若隔世。一种巨大的歉疚与自责深深地笼罩了我。相对已无多语,他反似理解:“走吧,大娘等着呢。”我再不敢坐进这昭示现代文明的甲壳,任凭车在后面亦步亦趋。 下雨。家里的牛需要放了,弟弟不在家,邻家的二哥来牵去代放,我涌上一种还我悠然的冲动:“二哥,我也去放牛。”“你?”二哥善意地笑了:“别掉了你的价。”我是在山沟里长大的,我放过牛,我会放牛。我想着,在淅淅的雨帘中,不必牧笛横吹,仅骑着那牛儿穿行在绿地,任凭那雨水把你浇个“响透”,该是何等惬意。然而,这一切曾经属于我的却似乎已天然地与我无缘。在邻家二哥善意的笑声中,我感受到作为局外人、观光者的距离与悲哀。 老父突患脑溢血,溘然长逝,匆忙奔丧。父亲辛劳一生,刚烈正直,我虽长年在外,待父母却不敢有丝毫懈怠,也算乡邻公认的孝子,可什么摔丧盆、背灵、指路之事,我都不能做,于是便看到乡亲们那异样的眼神。天燥,物干,风大,弟弟们坚持要多烧点纸,几个乡邻也来相帮。我却冷汗淋漓,万一风卷起那火……我清楚地感到,当我制止弟弟时,那无数谴责与不屑的目光,是我绝不敢正视的。 一位屯亲的姑夫,是方圆几百里出名的吹鼓手,闻父病逝,连夜挟着唢呐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